![]()
10月31日,渤海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前三季度财务报告:营业收入193.26亿元,净利润49.88亿元,资产总额1.9万亿元。这份看似平稳的财报背后,却暗涌着这家最年轻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激荡的转型浪潮——仅10月10日,渤海银行就通过公开挂牌方式转让698.33亿元债权资产,打七折的初步最低代价488.83亿元,创下其近年来单笔资产处置规模之最。
这场被业界称为“历史包袱出清”的大动作,恰是渤海银行面对资产质量承压、不良率居高不下的破局之举。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1.81%,在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中垫底,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更令人揪心的是,个人消费贷款不良率在2024年一度飙升至12.37%,成为资产质量恶化的“重灾区”。
千亿级资产“大甩卖”:三年三次出清不良包袱
渤海银行此次转让的698.33亿元债权资产,账龄之长、结构之复杂令人咋舌。据披露,这批资产涉及174户债权,其中5年以上账龄的就有52户,本金高达275.65亿元,占比超55%;3-5年账龄的31户,本金152.18亿元。从类型看,贷款类债权占大头——108户贷款本金318.78亿元,另有32户资产管理计划本金170.09亿元。
这不是渤海银行首次大规模处置不良资产。回溯2024年,该行已实施两次大规模债权转让:3月,天津津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39.67亿元接盘56.67亿元债权;9月,又通过天津产权交易中心转让256.03亿元债权,最终成交价207.24亿元,同样约七折。三次合计处置规模达1011.03亿元,相当于一家中小银行的资产规模。
如此激进的资产处置策略,渤海银行在公告中直言其目的:“多年历史积存的经济资本占用较高、流动性较差的资产一次出清,较大幅度改善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节省风险资产占用,提高资本充足率。”据测算,若此次转让顺利完成,将带来约5.73亿元正向财务影响。潜在受让方均为“国家队”——中国信达、东方资产、长城资产、中信金融资产等6家具备资质的资产管理公司,独立于渤海银行及其关联方,确保交易公平。
资产质量“红灯”频亮:不良率居高不下的深层病灶
尽管大规模剥离不良资产,但渤海银行资产质量改善仍显艰难。截至2025年6月末,不良贷款金额172.6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79%;不良贷款率1.81%,较上年末上升0.05个百分点,在全国12家股份行中“夺冠”,比股份行平均水平1.22%高出0.59个百分点,更远超商业银行整体1.49%的平均线。
分业务看,个人贷款成为“重灾区”:不良金额95.31亿元,不良率高达4.43%,较上年末上涨0.28个百分点,远高于公司贷款1.12%的不良率。更触目惊心的是个人消费贷款——2024年年报显示,该类贷款不良率飙升至12.37%,是2023年4.63%的近三倍,创下历史新高。
问题根源可追溯至2017年的战略转型。当年,渤海银行将对公业务为主的重心转向零售金融,成立消费金融事业部,并大举与蚂蚁集团、微众银行、度小满等互联网平台合作,借流量快速扩张消费贷规模。2020年,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冲至1126.98亿元峰值,在个贷中占比36.31%。但激进扩张的代价迅速显现:2020-2022年,个人消费贷款不良金额从18.7亿元猛增至48.52亿元,不良率从1.66%飙升至4.63%。2023年虽短暂回落,2024年又因互联网贷款监管收紧、规模压缩而反弹至12.37%。
更严峻的是,房地产贷款占比仍处高位。联合资信评级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渤海银行全口径房地产贷款占比25.95%,在政策收紧背景下,未来市场波动可能进一步冲击资产质量。
风控“换血”:从“问题高管”到“大行系”首席风险官
渤海银行风控体系的薄弱,在人事层面亦有映射。2025年9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显示,原执行董事、副行长、首席风险管理官赵志宏因违规收受礼品礼金等问题被开除党籍、解除劳动关系,因受贿罪获刑十年。这位2015年加入渤海银行的核心高管,曾主导风险管理体系搭建,却在任上出现严重违纪违法问题,暴露出内控漏洞。
2025年,渤海银行启动风控“换血”。1月,拥有工商银行多年风控经验的齐君被聘任为首席风险官;7月,监管核准其任职资格。这位高级经济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大行系”高管,曾在工商银行风险管理、不良资产处置条线工作,兼具总行管理与地方分行实操经验,历任资产风险管理部保全业务处副处长、四川绵阳分行副行长等职,被视为扭转风控薄弱的“关键先生”。
然而,转型阵痛仍在持续。2025年中报显示,上半年渤海银行通过现金清收、呆账核销、破产重整、转让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37.42亿元,但个贷不良率仍高达4.43%,较上年末上涨0.18个百分点。更令人担忧的是,半年报未披露个人消费贷款具体不良情况,市场对其资产质量改善进展充满疑虑。
业绩承压:营收净利双降,资本充足率逼近监管红线
资产质量压力直接反映在业绩上。2025年前三季度,渤海银行营业收入193.26亿元,同比下降近3%;净利润49.88亿元,虽同比增长4.65%,但拉长时间看,业绩下滑趋势明显:2020年营收峰值324.9亿元,净利润85.9亿元;到2024年,营收已降至254.82亿元,净利润52.56亿元,降幅分别达21.57%和38.8%。贷款规模自2022年中期9871.8亿元高点持续下滑,至2024年底降至9364.9亿元,2025年9月末虽回升至9544.2亿元,但仍未突破前期高点。
资本充足率更逼近监管红线。截至2025年9月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8.09%,较上年末下降0.26个百分点;一级资本充足率8.99%,下降0.31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0.88%,下降0.75个百分点,距离监管要求的最低标准仅一步之遥。
内部管理漏洞亦频现。2025年以来,渤海银行及分支机构收到数十张罚单,累计罚没金额超500万元,涉及苏州、长春、武汉、太原、南宁等多地分行,违规事由包括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违反账户管理规定等。仅2023年,罚款累计就达2520万元,凸显内控合规短板。
新任首席风险官齐君的“大行经验”能否转化为破局动力,备受市场关注。其在工商银行积累的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管理经验,或为渤海银行带来新思路。但转型从来非一日之功,如何平衡风险与收益、短期阵痛与长期发展,仍是摆在渤海银行面前的严峻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