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台湾社会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统派人士王炳忠通过社交媒体发表长篇纪念文章,呼吁勿忘孙中山精神,而曾经奉孙中山为精神领袖的国民党却异常沉默。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台湾政治生态的变迁,更折射出孙中山精神在当代台湾的复杂处境。
![]()
王炳忠那篇文章提到的点,绕不开一个判断,说在精神上在现实里“中华民国”这个壳已经空了,国民党把孙中山的理想给弄丢了,提两岸统一提振兴中华这类话不见了,连“我是中国人”这种自我介绍都含糊,拿过去的动作来对照就显出来了,2016年孙中山诞辰150年,洪秀柱带人去纪念馆献花,现场讲国民党该不该去想一想创党那点初心,到了2025年,换郑丽文当主席,例行的纪念没现身,朱立伦发了文说纪念,画面就变成这样,论述往后缩,话题越说越窄,场面越摆越轻。
![]()
台湾这边对孙中山的纪念在慢慢变,以前这一天会放假,现在没有了,活动变少,学校里办公室里墙上那张像,一些地方撤了,广场上那几尊铜像,有的被移走,推动的人讲本土化,讲这一块的文化脉络要清理,民进党当局的政策就往这个方向去,民族认同那块的词频压下去,孙中山的历史位置开始被质疑,在国民党内部也能看到摇摆,有人名字里带个“文”,郑丽文被拿来当例子,纪念没到场,身份认同这题在党内也不稳。
![]()
大陆这边的纪念是一个路子走到底,2016年大会上提到共产党和孙中山的关系,用的是支持者合作者继承者这样的表述,后面这些年会有学术研讨会,会有文物展,孙中山的那套理想对接民族复兴这条线,讲得很顺,效果就落在一个中国的认知上,学界有人拿《建国方略》里的设想对表现实里的铁路网络和经济建设,说今天能看到的这些成果就在地面上,一带一路拿来对那句“天下为公”,做成当代方案,海峡两岸对同一个人的纪念温度不同,背后就是对历史怎么读对民族怎么认。
王炳忠这次发声,代表一部分岛内民众对共同记忆的在意,他的立场放在统一这个关键词上,孙中山说的国家团圆民族复兴,要靠统一才能完成,台湾这边政治内耗和经济问题要靠往前走来化解,这套话和大陆对台政策呼应的点很清楚,九二共识摆着,反“台独”的红线摆着,交流合作讲的是同胞福祉,岛内另一些力量把孙中山往外推,共同纽带就会变细,2025年的纪念还是有,只是规模和影响力都小了,和大陆那边的排场一对照,差距就明了。
孙中山精神被看作跨越党派的遗产,这里讲的是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不是谁家的口号,是两岸都能理解的语言,岛内统派在做他们的事,国民党在历史认同这题上摇来晃去,大陆持续把这面旗举在前面,这几条线织在一起,就是现在的图景,孙中山不只是课本上的人物,也是一个标尺,拿来测谁在历史认同上站哪里,在两岸关系上打算走哪条路。
王炳忠说话的出现,和国民党很多时候选择安静放在一起看,就能读到今天台湾对孙中山精神的处境,但历史位置在那,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这个称谓没变,精神价值也还在,两岸关系会继续走,解释和落实孙中山精神的方式也会跟着走,这会影响国家走向统一的进程,会影响民族往复兴目标推进的节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