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特朗普在吉隆坡东盟峰会现场,亲手见证泰国总理阿努廷与柬埔寨首相洪马内签署《吉隆坡和平联合声明》时,如此高调宣称。
彼时在他的 “关税大棒” 斡旋下,持续数月的泰柬边境冲突似乎迎来转机,协议中撤除重型武器、清除地雷、释放战俘等四项承诺,一度被包装成 “世纪和平” 的象征。
仅仅14天后,泰国四色菊府边境传来的一声巨响,彻底击碎了这场外交幻梦 。
两名巡逻士兵踩中地雷受伤,其中一人截肢,泰国随即宣布全面暂停协议执行,两国关系再度滑向战争边缘。
这场仓促拼凑的和平,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11月10日的地雷爆炸事件,成为协议崩盘的直接导火索。
泰国军方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指出,爆炸地雷为 “新近埋设”,违反了和平协议中 “清除边境地雷” 的核心条款,并公布两名士兵的伤情报告作为佐证。
泰国军队总司令乌克里斯・布恩塔农达上将随即宣布:“中止所有协议,直至柬埔寨展现明确诚意”,原定于 12 日释放的 18 名柬埔寨战俘计划同步搁浅。
柬埔寨方面则迅速反击,外交部深夜发表声明坚决否认指控,强调柬方作为《渥太华公约》缔约国,从未埋设新地雷。
涉事爆炸物实为20世纪70年代内战遗留的未爆弹药,且边境地形崎岖导致排雷工作受阻。
![]()
更严峻的是冲突在48小时内持续升级,11月12日,柬埔寨国防部指控泰国士兵向柬平民开枪,造成5人受伤。
泰国陆军副发言人里差则回应称,是柬方率先开火挑衅,泰方未进行报复但已做好防御准备。
从地雷争议到直接交火,短短三天内,两国从 “纸面和平” 重回 “边境对峙”。
这场短暂停火的崩溃早已埋下伏笔。冲突的核心症结是法国殖民时期留下的边境划分争议,泰国长期拒绝承认该划分,而柬埔寨则坚持维护领土主权,这一历史矛盾已引发多轮流血冲突。
今年7月的五日边境战造成数十人死亡,5 以来两国更是关闭了大部分边境口岸,仅保留人道主义通道。
![]()
据悉美国以 “关税威胁” 逼迫双方停火,若不停战泰柬将面临 36% 的高额关税,停火后则可获得 19% 的关税减免。
这种 “胡萝卜加大棒” 的模式,让协议从诞生起就充满功利性,柬埔寨为获得关税优惠和全面贸易协议,甚至提名特朗普角逐诺贝尔和平奖。
泰国则被迫出让稀土矿产优惠开采权,却始终对美国 “偏袒柬埔寨” 的态度心存不满。
分析人士指出协议的脆弱性还源于内外两层结构性问题。对内泰国军方实际掌控边境政策,总理阿努廷缺乏军事决策权,而柬埔寨方面也未真正落实停火承诺,双方互不信任的底色从未改变。
新加坡东南亚研究所专家保罗・钱伯斯直言:“这份协议从一开始就处于崩溃状态,不过是场外交拍照机会”。
![]()
而协议本身存在致命缺陷:仅约定了停火和撤军等表面措施,却未建立独立的地雷核查机制和争端解决渠道。
泰国法政大学助理教授塔纳帕指出,关键争议点 “地雷是否为新埋设” 缺乏第三方验证,而这直接决定了是否违反《渥太华公约》,“没有信任机制,任何风吹草动都能引爆冲突”。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为打造 “和平缔造者” 形象,执意将多边峰会变成个人政治秀场,协议签署沦为其缓解国内执政压力、谋求诺贝尔和平奖的工具,根本未考虑地区实际情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