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福安的贡献早就融进了我们的蓝天白云里。2025年11月3日,张福安老同志走了,86岁高龄,留给14亿中国人一个沉甸甸的牵挂。他从年轻开始,就一头扎进导弹研制大业,干了整整60年,从不张扬,从不抱怨,就实打实为国家安全站岗。那时候中国刚站起来,领空安全还得靠人硬扛,他一辈子就围着这个转,帮我们筑起一道道防空屏障。
![]()
悼念老同志永别时刻
张福安同志的离去,让国防科技战线上的同志们心里空落落的。11月3日那天,他还在岗位上忙着工作,就这么突然走了。消息一传开,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全体人员都停下手头活,集体默哀。全国媒体也很快跟进报道,强调他作为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设计师的身份。他把大半辈子都给了祖国,从没为自己多想过。
那些年,国家安全形势多复杂,他一直默默顶着,从不让保密工作出半点纰漏。离世后,他的档案被整理出来,那些密密麻麻的报告和方案,全是实干痕迹。
他的离去不是结束,而是提醒后辈,安全防线一刻不能松。全国范围内,类似追思活动陆续展开,从北京到地方研究所,都在重温他的贡献。
隐姓埋名铸就防空伟业
张福安同志1939年出生,那时候国家正处抗日烽火中,他从小就亲身经历了空袭的苦难。长大后,1960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专业是工业企业电气自动化,一毕业就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此走上导弹研制这条路。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国家领空安全面临严峻挑战,美国U-2侦察机频频来犯。
![]()
他从基层做起,参与红旗-2地空导弹的研制工作。那时候条件苦,设备简陋,可他和同志们咬牙坚持,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1964年,红旗-2成功击落U-2,此事成了中国防空史上里程碑。他虽不是直接操作手,但那段经历让他更坚定了方向: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防空利器。之后的日子,他一步步往上走,积累经验,带团队,成了骨干力量。
到1992年,他53岁时,被任命为第三代防空武器系统总设计师。这任务重啊,国家正面临空中威胁升级,得从头建一套先进体系。他领衔团队,三年时间里,主持制定总体方案,攻克关键技术,还培养出一批能打硬仗的科研队伍,实现了防空导弹的跨越式发展。2009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上,这些系统首次亮相,红旗-9等方队通过天安门,那一刻全国人民都自豪起来。
![]()
可他一直低调。直到2022年4月24日,中国航天日那天,《导弹人生》一书才公开了他的事迹。那之前,他的身份是最高级别国家机密,连家人都不清楚他在干啥。83岁了,才让名字浮出水面。这就是我们国防科研的常态,保密第一,贡献第二。老
他的工作覆盖从红旗-2到第三代系统的全过程,推动中国防空从被动挨打到主动守护。党内评价他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典范。
![]()
钢铁长城照亮民族未来
张福安同志走了,但他的贡献像一座大山,稳稳压在我们防空事业的基石上。今天,中国全空域防空体系已经建成,从远程到末端,一套完整网络守护着领空。红旗系列导弹如今迭代升级,性能更强,覆盖更广,确保国家在复杂环境中安全无虞。
![]()
在新时代,这份遗产直接转化成行动。研究院的年轻人接过班,拿着他的方案继续优化,融入智能化元素,让系统更适应现代战场。国家安全形势虽变,但核心不变:得靠科技自立自强。他的工作不只停在导弹上,还带动了材料、电子、控制等多领域进步,养活了一大批人才。
过去飞机起落总提心吊胆,现在民航发达,边防稳固。
14亿人生活在这样安全的国度里,得感谢无数像他一样的无名英雄。
他的离去是损失,但遗产永存,推动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
60年弹指一挥间,他从青年到白首,全心全意守护这片热土。英雄不问出处,但贡献问人心。未来路还长,民族复兴靠大家,愿更多年轻人像他一样,隐姓埋名、赤诚报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