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政治体系中,亲王虽是臣子巅峰,但其内部存在森严的等级序列。同为和硕亲王,却因功勋、血缘、权柄的差异,被划分为四个泾渭分明的梯队,其地位、权柄与待遇有着天壤之别。
![]()
清朝的亲王怎么分层,靠的不是名号好听,靠的是世袭罔替这条线,民间叫铁帽子王,另一边是世袭递降的常规亲王,铁帽子王的承袭不降级,子孙接着原等往下传,常规亲王传到子变郡王,再向下贝勒,再往后就和普通宗室差不多了,这一条核心的门槛把亲王群体里最顶尖的一撮人先圈出来。
![]()
最上面那拨是旗主亲王,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名字摆出来就知道位置,旗主这块身份很要紧,清初握着一旗的人马、土地、钱粮,议政王大臣会议里有座位,八王共议国政这套老规矩里能说话能出手,皇权这边也就会被牵住一点,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层层往回收,把各旗佐领分给皇子,旗主的手被拆小了,到了乾隆朝,实权剩得不多,名分还在,位置还在,牌面不动。
![]()
再往下是功封铁帽子但不掌旗的那拨,祖上有功,主要是开国那阵子的战功,拿到了世袭罔替的资格,可旗主名额早早定了,像庄亲王硕塞,乾隆时候把铁帽子确认下来,这类亲王享的是铁帽子的尊荣,手里没旗权,政治上的份量也就跟旗主那层不一个级别。
还有一层是恩封铁帽子亲王,不靠开国军功,靠的是和当朝皇帝的关系和拿得出手的贡献,皇帝给的特恩把铁帽子加上去,有清一代就四位,怡亲王允祥,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来源是恩赏,分量看皇帝撑得有多稳,按法理和老传统里摆位,和前两档的功勋铁帽子不一样,名分的光泽也就有差。
![]()
人最多的是普通和硕亲王,基本是皇子按制受封,世袭要递降,不立新功就一代一代往下减,俸禄和家底也能看出差距,铁帽子王常有皇帝赏的田,礼亲王家里田产三百多万亩,恩封的怡亲王家三十多万亩,岁俸这张账,亲王银一万两、禄米一万斛,贝勒二千五百两和相应禄米,数目摆在那里,层级的差别在钱粮里就明白。
这整套分层是皇权用来拢住宗室的法子,名分和待遇给到手,权力被制度框住,清初旗主亲王能把一面压住,到中后期往回收,手里的活被一步步拿走,八王共议国政那段在前面,康雍乾往后把权往中央堆,亲王住在京里,拿爵禄,不管政事,这条变化线能看见亲王位置的起落和皇权越聚越稳的轨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