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中国地震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这是国家层面针对中小学校地震应急演练工作出台的首个专门性指导文件。新指南立足校园安全核心需求,规范演练全流程,推动校园地震应急演练从“有演练”向“会演练”质变。本文将从出台背景、核心内容、新旧差异、落实路径等方面展开解读,为学校执行新指南提供参考。
![]()
新指南出台背景
一、政策导向
新指南的出台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和统筹发展与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生命至上”理念贯穿校园安全工作全过程,通过标准化演练指导推动校园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现实需求
以往各地各校地震演练存在标准不一、流程不规范、针对性不强等问题,部分学校演练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提升应急能力。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部分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建筑结构日趋复杂,疏散难度显著增加。原有标准、指南已无法覆盖学校实际场景疏散需求,亟需统一科学的指导规范。
三、技术支撑
随着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的逐步覆盖,一套兼具普适性与针对性的演练框架,能够帮助学校结合所在地域地震特点和建筑状况、学段等特点,更有效地开展地震演练工作。
![]()
新指南主要内容
一、适用范围
新指南明确适用于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及中等职业学校的常态化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首次将中等职业学校纳入统一指导范围),提供了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准备、震时避险、震后疏散、应急处置、演练总结的全流程建议。
二、基本原则
- 生命至上,预防为主:将师生生命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明确“宜每月开展一次演练,可利用课间操进行”,要求覆盖全体师生;
-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环境位置及整体布局、建(构)筑物结构及抗震设防标准、学生学段、师生规模等,制定差异化演练方案,更符合学校实际情况;
- 立足实际,安全高效:结合所在地区地质地貌特点、历史地震背景、抗震设防烈度、突发地震灾害情境和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布设情况开展演练;
- 规范有序,循序渐进:通过标准化流程与动态优化机制,确保演练有序有效。
三、演练实施
组织机构设置
要求建立“演练指挥部”负责统筹决策,下设避险疏散组(引导撤离与人数清点)、医疗救护和心理疏导组(身心状况排查与疏导)、后勤保障组(隐患排查与物资准备)、宣传联络组(培训与宣传),宜与实际开展应急疏散工作的人员职责分工保持一致。
演练全流程标准化
- 演练前:结合学校及其所在地实际情况、学校应急预案和演练设定情景制定演练方案;开展全员培训确保师生知流程、会操作;排查疏散场所、疏散通道安全状况,合理规划疏散路线;配齐应急通讯、广播、照明、医疗救助、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等器具和设备。
- 震时避险:根据警报信号(人工启动指令或地震预警发布终端指令)发布不同应急动作指令,明确不同场景(覆盖教室、实验室、食堂、体育馆、宿舍等校园全场景,纳入课上、课间、白天、夜间等全时段)下的避险位置及规范姿势。
- 震后疏散:明确疏散指令及疏散流程、动作要求;规范跌倒、拥堵等突发情况处理流程;疏散结束后进行人员清点,开展搜寻和营救工作,并针对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采取紧急处置措施。
- 演练后:宜开展现场点评和活动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演练方案编制说明
新指南提供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方案模板,方便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进行地震演练方案的文件编制工作。
![]()
新指南与旧文件的核心区别
新指南是首个地震专项演练指南,它新增建立地震演练专项组织架构,并联动地震工作部门或机构人员、差异化制定地震应急演练方案,将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终端分级预警纳入警报信号,明确全场景全时段避险疏散原则、位置、姿势等关键要求,形成地震应急演练标准化全流程工作方针。针对地震应急处置实操性远胜《中小学幼儿园应急疏散演练指南》和《中小学校地震避险指南》(GB/T 33735-2017)。
![]()
学校如何落实新指南要求
一、构建标准化组织体系
成立由校长任总指挥,分管校领导任副总指挥,班主任、教师、校医、后勤人员及属地地震部门指导人员为成员的演练指挥部,明确指挥部下设小组成员信息、职责分工,确保“人人知职责、个个会操作”。
二、编制差异化演练方案
检查学校地震应急预案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操作性,确保应急处置流程符合实际情况;开展“地毯式”排查,梳理建筑抗震等级、疏散场地信息、学校隐患信息、特殊群体信息、预警终端布设基础数据,建立校园风险台账;检查学校应急物资有效性及易用性,确保应急资源满足使用要求。学校可结合这些信息及新指南后附演练方案模版制定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专项地震演练方案。
三、强化日常培训及演练
1.日常开展地震知识培训,通过班会课、科普讲座、VR体验、基地培训等多样化形式,确保师生熟练掌握避险动作和疏散路线。
2.每月结合课间操开展1次常态化全员演练,演练中安排观察员记录问题,演练后立即召开现场总结会纠正不足。
四、完善保障支撑体系
- 硬件保障:后勤保障组定期清理疏散路线杂物,规范设置应急指示灯、疏散标识及班级集结区域标识,保障场地安全;配齐通讯、急救、广播等物资,定期检查预警终端运行状态。
- 身心保障:建立校医和心理教师双重保障机制,演练前排查师生健康状况,演练后对有恐慌情绪的学生及时干预。
- 协同保障:主动对接属地地震部门、周边医院及社区应急队伍,建立信息通报、联合检查及应急联动机制。
![]()
五、建立动态优化机制
建立“评估-整改-优化”闭环机制。每次演练后组织指挥部进行复盘,重点评估疏散时长、疏散动作、应急物资等关键指标,形成含问题清单、整改措施、责任人及时限的书面报告;主动与属地地震部门沟通交流,学习先进案例,持续提升演练科学性和实效性。
![]()
《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南》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校园地震应急演练进入“标准化、常态化、专业化”新阶段。学校作为落实主体,需摒弃“走过场”思维,将演练融入日常安全管理,通过标准化组织、差异化方案、常态化培训和动态化优化,切实将指南要求转化为师生的应急自救互救能力。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需统筹指挥,确保各项职责落地;各级教育部门需强化地震演练工作的落实监管,对落实不力的学校及时督促整改。共同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为师生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