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一小”牵动千家万户,“一青”关系社会发展。内江市东兴区聚焦不同年龄群体的民生需求,从呱呱坠地的婴幼儿到朝气蓬勃的青年,再到安享晚年的长者,在幼儿托育、青年发展和老年服务等领域持续发力,推动一系列有温度、有力度的暖心举措落地,构建起一张全面、细致的“幼有善育、青有所为、老有颐养”民生保障网,让“全龄友好型社会”更加可感可及。
托起“小希望”:构建普惠多元托育体系
“带娃难”曾是许多家庭的现实困扰,而今在东兴区,“家门口的托育”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新选择。为破解育儿难题,东兴区聚焦“就近托”“一体托”“延伸托”,大力推进托育服务体系建设,让“幼有善育”从愿景走向现实。
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婴儿在育婴员的看护下探索世界,稍大一点的孩子聚集在一起玩区域游戏、上蒙氏课、进行感统训练……11月初,走进位于东兴区北环路的内江彩色鱼七彩汇托幼园,富有童稚气息的建筑、装潢、陈设映入眼帘,不同年龄段的活动室、多功能学习区、游戏活动区一应俱全,温馨别致的童趣氛围扑面而来。作为内江首家0至6岁托幼一体园,彩色鱼七彩汇托幼园今年开园以来在托婴幼儿总数已达100余人。园长罗玲介绍,该园打造的“普惠性+高质量”托育服务体系,能为在园婴幼儿提供全面的“医育融合”“智慧托育”托育服务。
而在社区和产业园区,一批标准化、规范化的托育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实现“托育就在身边”。“以前找托育机构要么离家远,要么费用高,现在社区里就有托育点,走路10分钟就到,费用也不贵,太方便了!”家住东兴区汉安社区的李女士孩子刚满2岁,之前一直由老人帮忙照顾,老人回老家后,托育问题让她犯了难。社区托育点的建成,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今年9月全新亮相的内江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产业园托育室,实行“弹性托管”机制,为园区双职工家庭提供“上班带娃两不误”的贴心解决方案,衔接员工作息,晚间延时服务可覆盖至企业普遍下班时间,解决加班家庭的后顾之忧。“早上入园时间是在8点半,离园是在下午6点,有时候遇到加班,老师会延时帮我照护一下孩子。”园区职工梁小琴的孩子今年2岁多,让她一直焦虑的带娃问题如今迎刃而解,“这个时间完美同步我的上下班时间,而且可以说是‘零距离’,同在园区,接送方便。”
在东兴区大学城1号小区、紫宸大院小区、水岸名邸小区3个点位,规划450个托位的东兴区公办托育服务网络建设项目正在火热建设中,主要包括建设婴幼儿生活功能用房、婴幼儿活动用房、服务管理用房、供应用房、监督管理用房、设备辅助用房等及其配套工程。
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创新模式,东兴区托育服务网络不断延伸,普惠性托育机构占比持续提升,让更多家庭享受到优质、可负担的照护服务。如今,东兴区正以“小托育”撬动“大民生”,让每一个幼小孩童都能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赋能“生力军”: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城区
青年是城市发展的未来与希望。东兴区深刻把握青年群体对就业、创业、住房、成长的多元需求,着力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让青年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
毕业于内江师范学院的张程,怀揣创业梦想却苦于缺乏启动资金和场地。2023年,在东兴区人社局的指导和推荐下,他入驻东兴区科技孵化器,不仅获得免费办公空间和创业指导,还通过政策对接申请到10万元创业补贴。孵化、“破壳”、“茁壮成长”、良好运营、发展壮大……如今,张程创办的智慧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在东兴区人社、就业等相关部门的“呵护”下,通过创业扶持政策得到了良好发展,如今已吸纳5名本地青年就业,年营收超百万元。“政府不仅有政策支持,还有‘一对一’创业指导,甚至帮我们对接渠道,真正是‘扶上马、送一程’。”张程感慨道。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近年来,东兴区高度重视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实施工作,全力推进《四川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7—2025年)》在东兴区落地见效,激发青年创新创业活力,拓展青年成长成才渠道,拓展青年放手发展空间,青年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为更好搭建青年发展平台,东兴区定期举办“人才夜市”、创新创业成果展等活动,邀请企业现场招聘、项目路演,进一步拓宽青年择业创业渠道。同时,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联合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共建实训基地,拓宽青年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通道。开展“归雁青春梦·‘兴’浪正当时”在外学子内江行、“情系桑梓·才归东兴”推介座谈会等活动20余场(次),向在外青年介绍东兴发展机遇,吸引3000余名青年人才返乡就业创业,助力青年在东兴安居乐业。
为解决青年住房难题,东兴区在城区核心地段筹建“青年人才公寓”,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符合条件的青年可享受租金减免和优先配租。服务外包园区某头部企业员工刘猛,通过政策支持在地处万达商圈的产业园人才公寓选到了心仪的住房,周边有花萼湿地公园,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每月租金不到市场价的一半,还配套健身房和共享办公区,真正让我们‘来了就能安家’。”
针对青年婚恋情感需要,东兴区还策划开展“婚恋服务助企行”系列活动,创新青年交友模式,以“兴趣社交+场景化体验”创造青年情感链接,常态开展各类青年活动,不断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质量,让青年交友更加顺畅、更加放心。
青年在东兴区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希望。他们选择东兴,安居东兴,乐业东兴,以青春活力为这里的发展注入动力。一系列举措,让东兴区正成为青年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热土,越来越多的青年选择在这里扎根落户、建功立业。
守护“夕阳红”:推进“甜蜜养老”幸福工程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是千家万户的共同期盼。东兴区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甜蜜养老”为目标,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幸福晚年。
11月12日,在东兴街道607社区为老服务中心的管乐排练厅里,铜管乐器与打击乐器交织出欢快的旋律,正在排练的晨钟管乐队队长李超美开心地表示:“有了这个场地,音响、座椅样样齐全。我们每周都能在这里排练,还能经常参加社区的演出。”隔壁的便民中医馆内,针灸床、理疗仪、中药柜等设备一应俱全,医师正耐心地为王大爷号脉问诊。“医师会根据我的血压变化调整饮食建议,教我穴位按摩的手法,还提醒我按时服药。”王大爷笑着说。这里的便民食堂因菜品丰富、价格实惠而广受欢迎。每天中午,食堂餐桌上都摆满了热气腾腾的饭菜,红烧肉、清炒时蔬等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家住607社区的刘阿姨对此赞不绝口:“菜不重样,做得软烂入味,我和老伴天天都来这儿吃!”
社区“一站式”服务让老人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而位于平坦镇清凉村4组的平坦养老服务中心,则成为周边乡镇老年人的“幸福家园”。这里绿树成荫,环境清幽,老人们坐在树荫下,悠闲地聊天,一派温馨景象。该养老服务中心是内荣高效农业合作片区的区域性养老中心,自去年8月启用以来,依托完善的设施配备,凭借优质的服务水平,收获了老人们的广泛赞誉。
村民刘爷爷自从入住平坦养老服务中心后,他的生活变得焕然一新。屋内设施配套齐全,房间有空调、电视、独立卫浴和紧急呼叫按钮,公共洗浴间24小时供应热水,老年餐厅三餐营养丰富。“有人做饭洗衣、打扫房间,生病有人照顾,比家里舒服多了。”刘爷爷现在每天都会和老朋友们一起散步、聊天,日子过得十分惬意。
除了基础的生活照料,该养老服务中心还注重满足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书画室里老人挥毫泼墨,观影练歌室里大家看电影、唱红歌,户外竹编区更具特色。陈婆婆举着刚编的竹篮“炫耀”:“我年轻时就会编竹篮,现在老了重拾手艺,打发时间还能送亲友,特别有成就感。”
今年6月投用的郭北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为东兴养老注入新活力。1.3万余平方米的园区清幽整洁,步道蜿蜒,绿植葱郁,300张床位宽敞明亮,房间配备电视、独立卫浴和生活阳台,推窗可见绿植。活动区域,老人们或打牌下棋,或健身锻炼,生活十分充实。
在东兴区多个街道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康复护理站等设施不断完善,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助医、文化娱乐等一站式服务。持续推进老年健康服务网络建设,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深度合作,实现“有病治病、无病康养”。
东兴区全面推进公共环境适老化改造,从坡道、电梯到公共卫生间,处处体现对老年人的关怀与尊重。开展“健康敲门行动”,组织医护人员、社区志愿者为失能老人上门提供健康检查、用药指导等服务1800余人(次)。积极开发老年教育资源,开设书法、舞蹈、智能技术应用等课程,组建老年歌舞队等社区组织300余支,常态化开展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等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截至目前,东兴区已成功创建多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拥有养老机构28所,同步布局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14个、社区助餐点12个、社区老年教育点12个,让养老关怀渗透到每个角落,真正让“夕阳红”成为“幸福红”。
全龄友好,幸福同行。从“一米高度”看城市到“一生成长”谋福祉,东兴区正以系统思维和人文温度,织密全龄友好服务网络。通过在幼小托育、青年发展、养老服务领域的持续探索与创新,东兴区不仅提升了民生保障的“含金量”,更彰显了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未来,东兴区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全龄友好型社会”建设,不断优化服务供给、提升治理效能,努力让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无论年龄、无论身份,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发展的成果与生活的美好,共同书写“甜蜜内江、幸福东兴”的崭新篇章。(田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