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年9月,嘉庆帝在热河行宫突然离世,39岁的旻宁没经历兄弟争位,也没遇到顾命大臣掣肘,顺顺利利坐上了龙椅。
他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登基的皇帝,满朝大臣当时都松了口气,觉得国家总算等来个成熟稳重的君主。
![]()
可谁能想到,这位皇帝接下来三十年的操作,简直让人看不懂,看似勤政节俭,实则全程“躺平”,硬生生把大清的气数耗得差不多了。
龙袍带补丁的“节俭达人”
道光登基前可不是这样,父亲嘉庆一直重点培养他,木兰秋狝时骑马射鹿样样在行,书房里也通读了《资治通鉴》,妥妥的英主苗子。
可坐上龙椅后,他像是被“守成”二字下了咒,乾隆南巡的豪气他嫌浪费,康熙亲征的胆魄他说不保险。
![]()
节俭本身是好事,但道光的节俭简直魔怔了。
他把皇宫改成了节俭实验室,龙袍穿破了舍不得换,打个补丁继续穿;御膳房的饭菜减到四菜一汤,宫里的蜡烛都要裁掉一半。
大臣们见状,也只能跟着装穷,上朝时穿的朝服全是补丁,远远望去,一群人跟叫花子开早会似的。
野史里记载过一件事,宫门的灯火被风吹灭,道光居然让太监把灯油攒起来第二天再点。
![]()
他以为省下几勺灯油是省钱,却没意识到整个帝国都在黑暗里瞎转悠。
本来想靠省钱给帝国止血,可他根本没找对病灶。
鸦片当时已经悄悄蔓延全国,白银一个劲往外流,财政缺口越来越大,他却还盯着内务府账本上的小额节省沾沾自喜。
这种病态节俭还扭曲了官场风气,有些大臣为了迎合皇帝,特意把新朝服弄脏打补丁,反而增加了隐性开支。
![]()
雍正帝也勤政,但人家是通过改革吏治、调整赋税充盈国库,道光这纯属表面功夫,省来省去,把该花的钱也省了,该解决的问题一个没碰。
虎门炮声吓破胆
鸦片问题越来越严重,道光总算下定决心禁烟,任用了林则徐这位铁面无私的大臣。
虎门海滩升起的浓烟,当时可把全国百姓高兴坏了,以为国家终于要硬气起来。
![]()
可英国远征军的炮舰一出现在穿鼻洋面,道光的底气瞬间就没了。
他把奏折合起来读了三遍,硬是不敢相信“夷人”真的敢开炮。
战争打响后,场面简直不忍直视。
广东水师的木帆船在英军的加农炮面前,跟纸糊的一样碎成木片;厦门炮台的守军把明朝留下的“红衣大炮”推出来,结果炮弹比炮口还小两圈,根本没用。
定海总兵葛云飞血战六昼夜,发出去的十二道求援信,全被宁波知府压在案头“研究”。
![]()
紫禁城里的道光更有意思,他居然问军机章京,听说英人腿直不能弯曲,让乡民拿竹竿扫他们下盘能不能打赢。
搞不清他是真无知还是病急乱投医,这种想法放在现在听着都可笑,可当时这就是一国之君的决策思路。
镇江失守、南京告急后,道光立马从主战转向主和,在《南京条约》上盖玉玺时,手指抖得差点盖歪。
2100万银元赔款、割让香港岛、五口通商,这些条款他居然觉得只是“暂时安抚”,还幻想几十年后再图复兴。
![]()
条约签订当晚,他在圆明园来回踱步,嘴里念叨着“朕上愧列祖,下愧子孙”,可念叨归念叨,啥补救措施都没有。
早前林则徐流放时编了《四洲志》,魏源据此写了《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多好的机会啊,结果这些先进思想根本没被道光放在眼里,书稿直接被束之高阁。
他不是不知道国家有问题,只是知道了之后选择自我麻醉,这种“清醒的躺平”,比昏庸更可怕。
三十年攒下的烂摊子
道光接手的大清,本来家底就不厚实。
乾隆六次南巡、十全武功,把康乾盛世攒下的银子花得差不多了;嘉庆镇压白莲教,又花了一大笔钱,国库早就空了。
![]()
他继位时,户部银库账面只剩200万两,可每年要花的兵饷、河工、灾赈费用,比这多得多。
无奈之下,他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裁撤了三分之一的沿海水师,推迟黄河堤防工程,就连士兵的军饷都打折发放。
江苏巡抚上奏说,军饷打七折,士兵们都没心思打仗了,道光却只批了六个字“姑行权宜之计”。
鸦片走私让白银外流越来越严重,银价一个劲上涨,铜钱越来越不值钱。
农民卖粮得的是铜钱,交税却要折成白银,实际负担翻了一倍,民间怨声载道。
![]()
道光想了个办法,让各省设“官银号”平抑银价,结果地方官员把这当成了敛财工具,直隶省一年内就冒出来47家“皇庄银号”,后台全是王府和军机大臣。
他想反腐,派大学士英和去山西查账,英和回来报告“山西无弊”;再派户部尚书禧恩去江苏,结果还是“江苏亦清”。
这两位大臣回京时,各带了30车“土仪”,说白了就是贿赂,光天化日之下运进城,简直是公开的笑话。
道光三十年正月,他在圆明园去世,遗言里说“朕在位三十年,夙夜匪懈,而万事隳废,朕之咎也”。
这句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他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啥也没干好。
![]()
他留给咸丰的,何止是空虚的国库,简直是个随时会爆炸的地雷阵:军队系统瘫痪,京营八旗能拉开弓的都不到一半。
财政信用彻底破产,户部实际存银只有22万两,欠的钱却一大堆;社会矛盾更是一触即发,广西、广东等地的会党已经聚众数万。
他驾崩六个月后,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半壁江山。
很多人说咸丰倒霉,接手了烂摊子,可真正埋下隐患的是道光。
他用三十年时间,把“守成”做成了“守尸”,把“节俭”做成了“误国”。
![]()
历史学家茅海建说,道光的问题不是昏庸,而是“勤政而守旧”。
这句话太精辟了,他越节俭,越显得帝国苍白;越勤政,越暴露制度的腐朽。
在时代变革的浪潮里,他抱着“祖宗之法不可改”的念头,像个按固定程序运行的机器人,不更新系统,不解决核心问题,只在表面做无用功。
回头看看这段历史,道光帝就像一面镜子。
他告诉我们,在错误的轨道上勤奋,越努力越加速崩溃。
![]()
所谓的“躺平”,不一定是无所事事,也可能是像他这样,看似忙忙碌碌,却始终回避真正的问题。
三十年时间,他用龙袍上的补丁、御膳房的减菜,换来了大清的加速衰落,最终让龙椅变成了纸糊的,让曾经庞大的帝国,在历史的洪流里一步步走向崩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