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满节气前的一个傍晚,我独自漫步在皖南小城的一隅,看斜阳染红天际。
“叮”的一声,手机微信打破了这份宁静。打开一看,是在省会安徽青年报社工作的“本家好友”发来的截图。
究竟何时与她相识,何时互加微信,记忆已有些模糊,但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相识已有十来年,称得上是“故交”。
近些年来,因我工作变动,彼此交流渐少,不过每年春节,她总会准时送来新年祝福。而今日并非大过年的,这突然的截图又藏着怎样的故事?
点开截图的刹那间,尘封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 ——那竟是我2008年10月8日刊发在《安徽青年报》上的一则稿件。
![]()
屈指一算,这些文字距今已有17个年头。思绪瞬间被拉回到那段青葱岁月……
2008年,32岁的我正值风华正茂、年富力强,在山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担任副校长。
我天生对阿拉伯数字不感兴趣,反而热衷于“码文字”,平日里总爱 “涂鸦” 一些心灵鸡汤式的小文章,以此慰藉心灵。写得多了,校长发现了我的写作特长,便让我担任学校通讯员。
我这人有个“弱点”,听不得别人夸赞,一被表扬,就干劲十足地投入到“爬格子”的工作中。
那段日子,我仿佛是一只不知疲倦的陀螺,寒来暑往,笔耕不辍,为学校撰写了大量稿件。
起初,我只在教育网站投稿,一人所写的稿件几乎能“霸屏”,这曾是我最为骄傲的事,当然也引来了其他学校通讯员的羡慕与嫉妒。
后来,我的稿件发表的层级越来越高,登上省市级教育网站也成了常态。但我并未满足于此,而是不断向《黄山日报》《黄山晨刊》《安徽青年报》等报纸投稿。
在我看来,“多写多投”就是通往成功的捷径。我坚信,稿件能否被采用是报社的决定,而投不投稿则是自己的选择,于是搞“稿海战术”,自己鼠标一点就完事,全然没有考虑到给编辑“添麻烦”。
和众多作者一样,我的许多稿件都石沉大海,杳无音讯。然而,生活中总会有一些“小惊喜”和“小确幸”,就像我在《安徽青年报·教育周刊》发表的那篇稿件。
![]()
报社十分贴心,寄来了两份样报,一份供我珍藏,一份让我交给单位留存。文字变成铅字,这份喜悦无可替代。那天,我在QQ“说说”中难掩喜悦——“开心,真开心,我写的报道《山区孩子骑车上学有了“驾驶证”》上了省报《安徽青年报》了。真好”。
或许是因为写作上的积累,2015 年,我被调入教育局办公室,负责教育宣传工作。有幸结识安徽青年报社的几位“名记”,参加通讯员培训,陪同实地采访。他们对新闻工作的热爱与敬业深深感染了我。在他们的点拨和帮助下,我县的教育宣传工作在全省出圈、出彩。《“老师们抗洪救灾的样子真美”》《祁门县:“以课领训” 耕耘出教师专业发展一片芳草地》《打造皖南名校 培养合格人才》《祁门县“驻点式”检查解基层学校难题》《“扁担老师”叶兴旺》等系列报道获赞无数。
《安徽青年报》,这份专属于青年人的报纸,已走过70年风雨征程。70年,在历史长河中短暂,对一份报纸却是波澜壮阔的岁月。它见证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成长奋斗,记录无数激昂的青春故事,始终保持青春活力,如挚友般陪伴青年逐梦,传递青春力量。
我与《安徽青年报》的故事,不过是其70年辉煌中的一朵小浪花。正是无数这样的故事,汇聚成它永不褪色的青春画卷。未来,这份承载青春记忆与梦想的报纸,必将继续焕发勃勃生机,陪伴更多青年书写青春华章,让青春永驻,让梦想长明。
![]()
□谢世兵
作者系祁门县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黄山市作协会员、理事。
来源 | 安徽青年报
编辑 | 李志慧
校审 | 刘 鸣
终审 | 杜 军
声明 | 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