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进川北幼专的校门时,白果树的叶子正泛着淡淡的金黄,像时光在叶脉间沉淀出的琥珀。那些年轻的身影从树下走过,笑声惊起几片早落的叶,而我的脚步却不由自主地慢了下来——这校园太熟悉,连空气里都飘着往事的碎屑。
三益楼的演播厅里,关于银发康养的报告正一个接一个进行。宋海波博士讲解着可穿戴设备如何守护衰老的身体,强海英描绘着曾家山如何成为旅居新高地,殷毅院长的《银发经济360度》在投影幕上缓缓展开。我坐在倒数第三排,看着光影在讲台上流转,忽然有种奇妙的错位感——仿佛我还是当年那个带着学生跑活动的老师,又分明已是局外人。退休三年零十个月,时间在这里打了个结。
中场休息时,我溜出去找王清华老师。她的办公室还在老地方,我和她在局促而狭小的钢琴管理房里聊着彼此,聊过去的老同事,聊退休后学校人事的变迁和学校的建设,聊眼下校园里的生活,聊这场盛会学校紧凑的筹备工作——这些零碎的讯息像拼图,慢慢拼出我不在的这些年。窗外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在排练什么节目,红绸翻飞如火焰。
午餐在学生食堂三楼。自助餐的队伍蜿蜒着,年轻的面孔端着餐盘穿梭,我夹了一块红烧肉,味道竟和记忆里分毫不差。忽然明白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像母亲一样,任凭你来来去去,她总在原地,用同样的饭菜香等着,一个时代过去,而新人却在层出不穷。
傍晚的汇报演出,竟成了一趟穿越蜀道的时空之旅。当《敦煌新语》的琵琶声响起,《佛龛灯影》在舞台上流转,我看见千年石窟在乐声里苏醒;文武两个李白对吟蜀道难,险峻山峦仿佛就在幕布后耸立;最动人的是那段《提线木偶》舞,表演者提线像木偶,木偶又牵引着我们的目光,在川北的民俗里深深浅浅地走。
演出散场时,银杏叶在路灯下闪着细碎的光。张总和金总边走边讨论这一天充实的学习收获,他们的声音里有一种为银发康养创业的热切。而我忽然觉得,养老或许不只是关于衰老的学问,更是关于如何让生命在任何阶段都能绽放的智慧——就像那些舞台上的“老”艺人,皱纹里藏着整个蜀道的风云。
这个阴天是个好日子。不是因为成立了多少共同体,通过了多少章程,而是因为在秋意渐浓的校园里,我同时看见了时间的两种流向:一边是年轻人奔向未来的脚步,一边是银发族重新定义生命的可能。而连接这两端的,正是这绵延千年的文化血脉,如蜀道上的青石,被无数人走过,却愈发光亮。
当我在笔记本上记下这些碎片,窗外飘来隐约的桂花香。那些关于康养的宏图,关于产教的融合,最终都落在一个朴素的愿望上——愿每个行走在人生后半程的人,都能如这秋日的校园,既有累累果实,又有新芽待发。
来源:川北幼专
文字 | 阳翠华
编辑 | 席 洁
初审 | 李 贞
终审 | 宋清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