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话费充错号码本是寻常小事
但连续三年向同一手机号误充话费4000元
这一疏忽却导致两个朋友闹上法庭
这起纠纷如何阴差阳错发生?
这笔钱又能否要得回来?
近日,湖北省恩施市人民法院办理了这样一起不当得利纠纷案
![]()
(图源网络 侵删)
在这起案件中,原告李某与被告王某系朋友关系。此前,王某曾使用李某的手机为自己充值话费,但操作完毕后忘记删除已保存的手机号码。此后三年间,李某因疏忽大意,在未仔细核对号码的情况下,多次误充值话费到王某的手机号,累计金额达4000元。
起初,李某并未察觉异常,直到近期查询详细账单时,才发现这一持续三年的“乌龙”。当李某联系王某要求退款时,王某先是以“时间太久”为由推脱,后来发展到电话不接、微信不回。多次沟通无果后,李某遂将王某诉至恩施市人民法院。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规定,得利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利益的,受损失的人可以请求得利人返还取得的利益。本案中王某取得该笔话费款项并无法律上的依据,构成不当得利,理应予以返还。但李某长期疏忽导致误充值,自身亦存在一定过错。
最终,在法院主持下,双方达成调解协议,王某同意分期返还李某全部4000元话费。
![]()
法官释法
恩施市人民法院崔家坝人民法庭庭长薛钰晖
本案中,李某因操作失误,连续三年向朋友王某的手机号误充话费,累计4000元,王某在明知无合法依据的情况下占有该款项,拒不返还。王某获得4000元话费,致使李某遭受财产损失,且无法定或约定依据,已构成不当得利,依法应当返还。李某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因自身疏忽大意导致财产损失,也应从中吸取教训。随着数字支付的普及,转账、充值等操作日益便捷,但同时也因操作失误引发的财产纠纷增多。
法官在此提醒:便捷支付不代表可以放松警惕,在享受数字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务必养成仔细核对信息的良好习惯。在支付操作前,务必核对收款方信息;定期检查账户流水,及时发现异常;发现错误后,第一时间沟通并固定证据。这既是保护自身财产安全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诚信体系的应有之义。
专家点评
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谢永江
这一误充话费纠纷案件,法院的审理和调解结果有力地维护了“不当得利”返还的法律原则,对处理类似数字支付纠纷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本案中,原告因操作失误向被告账户充值4000元话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条关于不当得利的规定——受益人取得该利益没有法律根据,且造成他人损失,应当返还取得的利益。法院调解返还款项,明确了数字时代下非自愿支付的财产权益受法律保护。
此案揭示出数字支付的潜在风险:一方面,移动支付界面设计可能存在误操作隐患;另一方面,部分受益人会以“自愿充值”为由拒绝返还,反映出对不当得利法律认识的不足。
该案还启示我们:数字支付平台应当优化确认机制,增设二次验证等防误操作措施;不当得利人也不能利用一些应用程序上的瑕疵,假装不知情,理所当然地占据不当得利。
来源: 山东高法
弘扬宪法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