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传来消息:美国众议院终于通过了临时拨款法案,这场持续43天的政府停摆——刷新历史纪录的“政治马拉松”——总算按下了“暂停键”。消息一出,不少联邦雇员松了口气,社交媒体上“终于发薪了”的话题迅速刷屏。但对熟悉美国政治套路的人来说,这场“落幕”更像是一场“中场休息”,甚至可能是下一场“闹剧”的预热。
![]()
一、从“危机”到“表演”:停摆为何成了两党的“常规操作”?
十年前,“政府停摆”还是个能让全球媒体集体焦虑的词。那时的美国两党即便争吵,也会在最后一刻为了“国家颜面”各退一步。但现在,停摆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真人秀”:两党把预算案变成“战场”,用联邦雇员的工资、公共服务的中断当“筹码”,赌的就是“谁先扛不住舆论压力”。
这次43天的停摆,起因并不复杂:民主党想增加社会福利开支,共和党坚持削减移民相关预算,双方在国会唇枪舌剑,谁也不肯让步。普通民众成了最直接的受害者:国家公园关门、护照办理停滞、部分公务员拿着“白条”上班……有网友吐槽:“我们交着税,却看着议员们拿国家机器‘玩拔河’。”
更讽刺的是,这种“表演”正在让美国付出隐性代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曾估算,2013年16天停摆让美国经济损失240亿美元;而这次43天,直接损失可能翻倍。但比钱更重要的是“信任”——当盟友发现美国连自家政府都管不好,怎么相信它承诺的“安全保障”?当企业不敢投资、民众不敢消费,这种“不确定性”对经济的长期伤害,远比账面数字更可怕。
![]()
二、“临时”法案:不过是把“炸弹”的引线剪短了一点
这次通过的“临时拨款法案”,核心词是“临时”——它只够支撑政府运转到明年2月,相当于两党约定“3个月后再吵”。说白了,他们没解决任何问题:民主党没拿到想要的福利预算,共和党没砍成移民开支,只是把“终极对决”的日期推迟了。
这就像一个总说“明天开始减肥”的人,每次都用“今天先吃顿好的”安慰自己。美国政治现在就得了这种“拖延症”:遇到分歧不解决,先用“临时方案”糊弄过去。2020年以来,美国国会通过的“临时拨款法案”已经超过10个,最短的甚至只撑了15天。有评论调侃:“美国政府现在靠‘花呗’过日子,拆东墙补西墙,就是不还本金。”
这种“拆弹式治理”的后果,就是矛盾越积越多。下次停摆可能在3个月后,也可能更早——只要两党又找到新的“吵架点”,比如明年初的债务上限谈判。到时候,我们可能又会看到熟悉的画面:议员们对着镜头喊“为了人民”,却把“人民”的生活按下“暂停键”。
![]()
三、国际社会:从“担忧”到“看透”,美国的“信任赤字”越来越大
刚开始,美国停摆还能让全世界紧张。2018年停摆时,欧洲盟友忙着给本国公民发“旅行预警”,新兴经济体担心美元波动影响汇率。但现在,国际舆论的反应更多是“无奈”:反正过几天就会“复工”,吵来吵去都是老一套。
这种“麻木”背后,是美国“超级大国”形象的褪色。当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项目、欧盟忙着应对能源危机时,美国却陷在内政扯皮里出不来。有外媒评论:“美国就像个抱着金饭碗要饭的人,明明有能力解决问题,却非要用最笨的方式内耗。”
更深远的影响是“战略信任”的流失。比如,美国曾承诺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因为停摆一度中断;亚太盟友期待的“印太战略”协调,也因国务院部分职能停摆而搁置。长此以往,谁还敢把“宝”押在美国身上?
![]()
四、没有赢家的“游戏”,受伤的总是普通人
这场停摆里,没有真正的“胜利者”:民主党没争取到福利预算,共和党没砍成移民开支,总统的支持率跌了5个百分点,国会的支持率更是只有可怜的18%。唯一“赢”的,可能是媒体的流量——毕竟,两党吵架比枯燥的政策解读“有看点”多了。
结尾:
3个月后,当临时拨款到期,两党可能又会为新的议题再次“拔剑相向”。美国政治的困局,从来不是“停摆”本身,而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退化。当“妥协”成了“软弱”的代名词,当“共识”成了“背叛”的同义词,再强大的国家也会被内耗拖垮。
或许,对美国民众和国际社会来说,真正该问的不是“停摆何时结束”,而是“这样的闹剧,还要演多少遍?”毕竟,当一个国家的政府连“按时上班”都成了奢望,它又怎能指望别人相信它的“领导地位”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