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赵今年刚过七十,人啊,到这岁数,说不焦虑是假的。年轻时候总想着忙事业、顾家庭,等到退休了,突然觉得时间多得用不完。
邻里、朋友、亲戚,平时也爱串个门唠唠嗑,有时候还觉得,早上喝碗稀饭,中午就在隔壁老王家蹭个饭,这才叫有滋有味。
但说心里话,事情有两面。“人老了,别太好客,也别太好动”,这句话老赵年轻时候不信,现在多少有点体会了。
![]()
就说前两个月的事吧。那天一大早,赵婶来找老赵,拉着他去她外甥家串门,说外甥媳妇熬了鸡汤,还特意让老赵过去尝尝鲜。老赵一听,鸡汤啊,这么好的事不能错过。
去了以后,大家客客气气,三四个老人在沙发上一坐,先聊些家长里短,越聊越尴尬——原来外甥媳妇正赶着在家办公,脸上的笑容都有点僵。
吃饭的时候,老赵没多想,加了一筷子鸡腿。偏偏一抬头,看见外甥媳妇眼神复杂,那一刻,不知道是客气还是无奈。这顿饭变得格外难以下咽,吃完饭,赵婶拉着老赵赶紧离开,可回家的路上两个人都默默无语。
![]()
后来老赵碰见邻居李阿姨,才知道外甥媳妇压力大,工作忙,本来想安静待一天,被这么一折腾,心里挺不舒服。李阿姨还打趣:“现在的小孩,讲究空间和自己的节奏,老人家去串门,最好提前问一声,别给他们添乱。”
其实,像老赵这样的老人,常常觉得:我年纪大了,什么都没求,就想有人陪我聊聊天、吃顿饭。
可现在的家庭结构变了,年轻人自己本身压力很大,本不愿被打扰,老人们频繁上门,很容易变成“热情的负担”。甚至有人悄悄起了疙瘩,关系反而变得生分了。
![]()
还有个真实例子。去年春节前,王叔主动去儿子家帮忙,想着添点年味。结果一进屋,孙女正在补作业,儿媳妇忙着做饭,王叔一手插嘴一手帮倒忙,最后弄得鸡飞狗跳。
晚饭后,儿媳妇累得直喊头疼,王叔也自觉没趣,灰溜溜地回了自己家。从此王叔心里总有点疙瘩:“是不是我老了,去哪儿都不受欢迎了?”
其实大家能理解老人孤独、渴望陪伴的心情,但很多时候,频繁去别人家真的不太合适。毕竟,每家有每家的规矩和节奏,老人的到访有时候打破了生活平衡。更不用说,如果身体不便,偶尔还可能带来意外风险。譬如摔跤、身体不舒服之类,那就更让人尴尬。
![]()
所以,到了这个岁数,心里得有分寸。不是说永远不能去别人家,偶尔应邀、节日团聚,哪怕是提前打个电话问问,大家都会更自在。
但如果动不动就踩进去,把自己当成主人,就容易让年轻人有压力,彼此失了情分。
再说了,人与人之间,不强求常见面,也能常思念。没事打个电话、发个微信聊几句,或者在小区里找朋友聚聚,既能排解寂寞,又不至于给别人带来麻烦。
![]()
七十岁了,最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身体,留点自尊,也让大家都舒服。孝顺归孝顺,关爱归关爱,懂得自觉,反而会让子女更心疼,也会让关系亲近。
说到底,少去别人家,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别人着想,活到这个岁数,多一些体谅,每个人都能过得更顺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