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取名圈,“王”字曾是顶顶吓人的禁忌。
老辈人常说“王字压顶莫轻沾”,可历史上偏有三个人敢把它放进名字里,结局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有人丢了官,有人善终到老,还有人直接成了历史悬案。
这事儿说起来,比说书先生讲的故事还精彩。
![]()
“王”字为啥能成千年禁忌?得从它的出身说起。
这字最早画的是一把大斧头,在古代,斧头代表着打仗和处罚人的权力。
后来字形变了,三横一竖,被解释成“连通天地人”,妥妥的皇权专属符号。
在古代敢用“王”字取名,跟抢皇帝的东西没啥区别。
![]()
秦始皇叫嬴政,连“正月”都得改成“端月”避忌,更别说普通人名字里带“王”了,轻了丢官,重了全家都得受牵连。
除了皇权原因,算命先生那套说法也给它加了层阴影。
“王”字四画,被算成“凶”数,说主大起大落。
![]()
有些地方方言里“王”和“亡”同音,讲究口彩的老百姓更不敢碰了。
宋代有本史料记过,有个平民名字带“王”,被官府当成谋反嫌疑人抓了,后来查清楚是误会,可这人吓得再也不敢用原名了。
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总有胆子大的敢碰这个雷区。
![]()
西汉的冯野王就是头一个。
三个带“王”的人,命运咋差这么多?
冯野王出身将门,他爹是将军,家里全是当官的。
他十八岁就给皇帝上书要当官,皇帝夸他有见识,让他当长安县令,后来一路做到九卿,算是朝廷重臣。
![]()
他这“野王”二字,本来是说“天下都是君王的臣民”,挺忠心的。
可大司马王凤看他不顺眼,就拿名字说事儿,联合大臣弹劾他“越界”。
冯野王就这么被罢官了,晚年在家闷闷不乐,家道也败了。
这哪是名字的事,分明是权力斗争的由头。
![]()
不过他还算幸运,至少保住了命,是三个里结局最温和的。
南朝的顾野王就聪明多了。
他本来叫顾希冯,因为佩服冯野王的为人,特意改名叫“野王”。
这人是个神童,九岁能写文章,十二岁就写书了。
![]()
跟冯野王不一样,他不往官场挤,一门心思做学问,编了本《玉篇》,这书是中国第一部按部首排的楷书字典,影响大得很。
陈朝灭亡后,他就躲起来教书,活了挺大岁数。
搞不清的是,同样带“王”字,他咋就这么顺?其实是选对了赛道,远离了权力漩涡,皇权再忌讳也管不到学术圈。
![]()
最出名的是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现在幼儿园小孩都背。
他是“初唐四杰”之一,诗写得特有骨气。
可真正让他出名的,是一篇骂武则天的檄文。
684年,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则天,骆宾王写了篇《讨武曌檄》,里面“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这句话,把武则天骂得够狠。
![]()
武则天看完居然说,这么有才的人没被重用,是宰相的错。
可惜徐敬业兵败了,骆宾王也不见了踪影。
有人说他投江了,有人说他当和尚了。
后世都说是“王”字克了他,并非明智之举的是,他把才华用到了政治对抗上,这结局早有苗头。
![]()
这三个人的事摆在一起,答案就清楚了。
冯野王赶上西汉皇权集中,又往权力中心凑;顾野王待在南朝文化圈,皇权管不着;骆宾王碰上个改朝换代的乱局,还主动掺和政治。
如此看来,不是“王”字决定命运,是时代和选择说了算。
![]()
现在人取名带“王”,咋没人怕了?
到了现在,皇权早就没了,“王”字也回归寻常百姓家。
街上随便问,叫“子王”“宇王”的一抓一大把。
我查过相关数据,现在名字带“王”的人不下百万。
不过老一辈还是有顾虑,说这字“太大”,怕孩子扛不住,得结合生辰八字看看才行。
![]()
这跟古人说“王字克主”是一个意思,都是把对孩子的期待和焦虑,搁到名字上了。
前阵子我邻居给娃取名“梓王”,他爸妈一开始不同意,说“压不住”,后来拗不过儿子,还是用了。
现在孩子都上小学了,挺健康也挺聪明,没见着啥不好。
毫无疑问,名字就是个符号。
![]()
冯野王的落寞,是外戚专权的结果;顾野王的圆满,是选对人生赛道的功劳;骆宾王的失踪,是政治斗争的代价。
这些跟“王”字本身没啥关系。
本来想说是名字克了他们,后来发现全是时代和选择的事。
![]()
现在我们不用再怕名字越界,也不用信那些数理说法。
与其纠结一个字好不好,不如好好培养孩子。
毕竟,能撑起一个名字的,从来不是笔画吉凶,是人自己的本事和时代的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