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创作不易,感谢您的支持。
![]()
厂子濒临崩溃,管理层换来换去,四任厂长亦难以扭转乾坤。1986年1月,王光兴上任,带来一个大胆的方向:把口感做实,别被“罐头味”绑死。他没有打口号,先把问题拆清楚,再找解决办法。eight 个月的试验,近四百次的失败,终于在技术上找到突破口。新产品不是简单改良,而是把天然椰汁的香气和口感真正保留住。两项关键技术成了核心:蛋白保护、油脂分离。包装上也要出新花样,老王想要“擦边”来引人注意——以难以忽视的视觉效果,把顾客拉到柜台前。市场初期反应并不强,但口感一旦稳定,消费者就会回头。1988年,厂子第一次实现盈利,接着的几年持续扩张。到了1991年,椰树多次获奖,行业被它带动起来,1994年成为国内销售第一名,风头一时无二,甚至上了国宴招待外宾的场面。1999年时,椰树在市场上曾一度占据75%的份额。背后支撑的,是对品质的坚持和对技术的持续投入。核心在口感与品质,而这种坚持没有捷径。
![]()
![]()
包装美学上,椰树走的是“擦边”路线。瓶身印着美女、丰腴的身材,广告语充满媚俗意味,外观粗糙却极易记住。对于初次接触的消费者而言,这种直白甚至带点冲击力的风格,像是一种强烈的“打开方式”。但口碑的波动,来自于对底线的争议和监管的压力。1991年到1994年间,品牌快速攀升,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同步扩大;然而随着规模上升,争议也变得频繁起来。行业也逐渐意识到,包装的边缘魅力如果没有与产品实际质量相匹配,迟早会被放大检视。
到了2019年,椰树因广告被认定违法、低俗等问题遭立案调查,相关广告被罚款、代言人遭禁用,舆论的负面声浪一时间铺天盖地。网友、媒体对“媚俗”表达了强烈批评,品牌也被推上风口浪尖。与此同时,市场并未因此崩塌,相反,热议带来更多曝光,消费者在反复讨论中对口感的信任依然存在。2021年起,借助流量热度,椰树开始通过电商、旗舰店等新渠道重新进入大众视野。2023年,销售额达到50亿,成为多年来的“黑红两难”中的一个极端成功案例。2024年,椰树推出了性感日历,虽未公开销售,但争议再度升温,随后又因相关广告被罚款40万。国宴光环的存在,让这家“擦边”品牌在两极之间获得持续关注。结论是:争议并非洪水猛兽,关键在于产品本身是否经得起市场检验。
![]()
![]()
椰树之所以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饮品市场保持30年的生命力,靠的是四个层面的“底气”互相支撑。第一,天然、无添加的口感是刚性底线,新工艺解决了以往加热时的口感损失与常温口感薄弱的问题;第二,独特工艺是难以复制的底牌,蛋白保护、油脂分离等关键环节并非外部口子就能照搬;第三,市场布局的多元化渠道,从传统经销到旗舰店、再到直播带货,覆盖了不同的消费场景;第四,对外沟通的策略在大幅度波动中保持“可预期的可买性”,争议不断,品牌却也因此进入大众记忆的频段。对比同类奶制品,如核桃奶、杏仁露、燕麦奶等,椰树凭借“味道的独特性”和稳定的供应链,仍能保持基本盘。如今,尽管外部品牌层出不穷,市场结构发生变化,椰树仍以“不可替代的味道+稳健的渠道”为支撑,成为行业的标杆。大众的情绪在起伏,销量的波动也在反复,但品牌的存在感始终在线。你看到的,是一个在争议中不断自我修复的企业形象。
![]()
从椰树的经历里,我们能得到一个现实的启示:热闹的包装、热议的话题,若没有扎实的品质作为承载,终究会被时间冲刷。对企业而言,短期的流量是有代价的,长期的信任来自透明、真实、可控的产品体验。监管与市场需要并进,既要保护消费者权益,也要给企业以成长的空间。对公众来说,辨别声量与真实价值同样重要,别让热闹遮蔽了对产品本质的判断。
![]()
椰树的故事,像一根泥石流,冲刷着行业的边界,也把“味道”这件事带到餐桌与情感的最深处。它给了我们一个问题:在喧嚣的商业世界,品质到底能不能成为最终的决定性力量?答案可能并非只有“是”或“否”。但有一点清楚:只要口感足够稳、没有被市场背弃,任何包装都可以被理解为一次“尝试”而不是一个终局。
你怎么看?这家企业的做法,是商业奇迹,还是公域的风险?欢迎在评论区说说自己的看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