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看看新闻报道,深秋的北京迎来外交繁忙季,西班牙国王时隔18年访华,挪威外交大臣携新政府诚意到访,泰国国王开启中泰建交50年来君主首次国事访问。多国专机密集降落北京的背后,是全球对中国市场与国际影响力的认可,而在这场外交盛宴中,加拿大的身影显得格外急切。从6月中加总理六年来首次通话,到9月纽约会晤、10月外长阿南德访华,再到APEC峰会期间中加领导人时隔8年再次会晤,近半年来加拿大对华互动频率创下新高,农业部长麦克唐纳一句“现在已不是2018年,我们想跟中国做生意”,道破了这场态度转变的核心动因。
作为美国的传统盟友和地理邻国,加拿大曾是反华阵营的“急先锋”。2018年,该国盲目追随美国脚步,非法扣押中国高科技企业高管,随后又对华电动汽车、钢铝产品加征高额关税,彻底点燃中加关系的导火索。中方的对等反制精准命中加拿大经济命脉,油菜籽、猪肉等优势农产品对华出口锐减,萨斯喀彻温省的农民们持续抗议,地方政府不得不反复呼吁联邦政府改善对华关系。那时的加拿大或许以为,抱紧美国大腿就能高枕无忧,却没料到盟友的“背刺”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
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美国优先”政策让加拿大彻底认清现实。一边是“吞并加拿大”“将其变为第51州”的狂妄言论,一边是毫无情面的关税制裁,曾经的“铁杆盟友”瞬间变成了最直接的威胁。美加贸易谈判刚有进展,就因加方一则反关税广告急转直下,东盟峰会和APEC峰会期间,特朗普更是两次拒绝与卡尼会晤,美加关系跌至历史低谷。这种单向依赖的战略困境,让加拿大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外交布局——全球三大消费市场中,其石油、天然气、油菜籽等产品与美国、欧盟存在直接竞争,唯有中国市场能提供持续稳定的需求,这也让中国顺理成章成为其经贸多元化战略的关键支点。
卡尼政府的务实转向,本质上是权衡利弊后的必然选择。这位拥有加拿大央行和英格兰银行双重任职经历的技术官僚,远比传统政客更懂经济逻辑。2024年中加双边贸易额达到930亿美元,加拿大对华出口466亿美元,同比增长6.1%,实现多年来首次顺差,前8个月对华出口增速更是提升至7.8%。中国作为加拿大油气的重要买家,与加拿大全球第三的原油储量形成天然互补,能源合作成为两国关系回暖的重要抓手。卡尼政府提出十年内与亚洲新增3000亿美元贸易的目标,没有中国的参与,这一目标无异于空中楼阁。中方恢复赴加团队游、商务部调整部分关税的善意信号,更让加拿大看到了“止损回血”的希望。
![]()
但中加关系的回暖,绝不能忽视冰层下的暗流涌动。加拿大对美国的安全依赖是结构性难题,其国防体系、情报网络与美国深度绑定,战略自主空间十分有限。历史上,加拿大曾多次在中美之间摇摆,2018年的“背后捅刀”至今仍历历在目,谁也无法保证未来美国不会以利益诱惑或安全胁迫,迫使加方再次改变立场。中方的态度始终明确,王毅外长提出的“正确认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三原则,既是善意的表达,也是明确的底线。商务部对加拿大电动汽车限制措施发起的反歧视调查,更是传递出“以行动对行动”的鲜明信号——口头示好毫无意义,唯有取消全部歧视性关税、在涉台等敏感领域坚守一个中国原则,才能真正重建互信。
从国际战略格局来看,加拿大的转向并非个例。多国密集访华的背后,是单边主义的失势和多边合作的升温,各国都在根据自身利益调整外交策略。但国家间的关系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买卖,利益的绑定能带来短期合作,却无法替代战略互信的支撑。卡尼政府若想真正让中加关系“翻篇”,就必须摆脱对美安全依附,以国家利益而非地缘政治站队为导向,用持续的实际行动替代试探性妥协。
![]()
当下的中加关系,正处于“春暖冰融”的关键阶段。中方的开放姿态,体现的是大国胸襟;而加拿大的态度转变,展现的是现实选择。但国际政治从来没有温情脉脉,只有永恒的利益与底线。“现在已不是2018年”,这句话不仅是说给中国听,更应该是加拿大对自己的警醒——忽视历史教训、违背合作共赢的基本逻辑,终将再次付出代价。未来中加关系能否从短期务实合作走向长期稳定伙伴关系,关键不在于中方的诚意,而在于加拿大能否真正坚持战略自主,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值得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