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龄35年,退休后每个月能领多少钱?”“同样是35年工龄,为啥有人领8000+,有人才4000多?”“2025年退休金核算规则变了吗?”
这些问题,戳中了无数即将退休或正在规划养老的打工人的心。在大家的认知里,“35年工龄”几乎是“稳定养老金”的代名词,毕竟一辈子勤勤恳恳上班,缴了大半辈子社保,谁都想知道自己的退休生活能有多少“底气”。
但现实是,同样35年工龄,退休金差距可能高达一倍以上。有人拿着丰厚的养老金环游世界,有人却要精打细算过日子。2025年养老金核算规则虽无大变动,但缴费基数、参保类型、所在城市等细节,都会悄悄拉开差距。今天就用最生活化的语言,拆解2025年退休金测算逻辑,再通过3个真实案例对比,帮你算清自己的退休“收入账”,看完心里就有数了。
一、先搞懂核心:2025年退休金到底怎么算?
很多人以为退休金是“单位给的福利”,其实不然。我国的养老金体系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2025年的退休金核算,依然沿用“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的双轨制,部分特殊人群还会有过渡性养老金,公式简单明了,人人都能自己算。
(一)基础养老金:退休后“保底”的钱,和社会平均工资挂钩
基础养老金是退休金的核心部分,由社保统筹基金支付,保障基本生活,公式如下:
基础养老金 = (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 +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 2 × 缴费年限(含视同缴费年限)× 1%
拆解一下关键名词,用大白话讲透:
1. 退休时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简称“社平工资”,比如2024年北京社平工资约1.2万元,成都约8000元,小县城可能只有5000元,这是影响养老金的重要因素,城市越发达,社平工资越高,基础养老金越多。
2. 本人指数化月平均缴费工资:简单说就是“你的平均缴费基数÷社平工资”的平均值×退休时社平工资。比如你35年里一直按社平工资的100%缴费(也就是“足额缴费”),这个数值就等于退休时的社平工资;如果一直按60%缴费(最低缴费基数),就是社平工资×0.6;按300%缴费(最高缴费基数),就是社平工资×3。
3. 缴费年限:这里的35年就是你的核心优势,年限越长,基础养老金越高,这也是“长缴多得”的体现。
举个简单例子:假设你在某城市退休,2024年社平工资为8000元,35年工龄一直按100%缴费,那么基础养老金 =(8000+8000)÷2×35×1% = 2800元。如果一直按60%缴费,基础养老金 =(8000+8000×0.6)÷2×35×1% = 2240元,差距直接560元/月。
(二)个人账户养老金:自己缴的钱存起来,退休后按月领
个人账户养老金是你自己缴费积累的“养老储蓄”,全部归个人所有,公式如下:
个人账户养老金 = 个人账户储存额 ÷ 计发月数
拆解关键信息:
1. 个人账户储存额:职工医保中,个人每月缴纳的8%社保费会全部计入个人账户;灵活就业者缴纳的20%社保费中,8%计入个人账户。比如你月工资8000元,个人每月缴640元,一年就是7680元,35年下来,不算利息也有26.88万元(实际会有复利计息,金额更高)。
2. 计发月数:国家统一规定,60岁退休计发月数为139个月,55岁为170个月,50岁为195个月。简单说,就是把个人账户的钱分这么多月领完,年龄越大,计发月数越少,每月领的越多。
还是上面的例子:如果60岁退休,个人账户储存额有30万元(含利息),那么个人账户养老金 = 300000 ÷ 139 ≈ 2158元。
(三)过渡性养老金:部分“老人”的额外福利
过渡性养老金是针对医保制度改革前参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中人”(一般是1992-1997年之前参加工作的人群),因为这部分人之前没有个人账户,国家给予的过渡补偿,公式各地略有差异,大致为:
过渡性养老金 = 退休时社平工资 ×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 视同缴费年限 × 过渡系数(1%-1.4%)
比如某地区过渡系数为1.2%,你有10年视同缴费年限,平均缴费指数1.0,社平工资8000元,过渡性养老金 = 8000×1.0×10×1.2% = 960元/月。
2025年退休金总公式
退休金 = 基础养老金 + 个人账户养老金 + 过渡性养老金(如有)
总结一下:影响退休金的核心因素有4个——所在城市社平工资、缴费基数(缴费指数)、缴费年限(35年已固定)、退休年龄,其中缴费基数和社平工资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二、3个真实案例:同样35年工龄,退休金差距竟达4000+
光看公式太抽象,下面分享3个2025年最新的真实案例(均为60岁退休,数据来自各地社保官网公示,已脱敏处理),看完你就知道差距在哪。
案例1:一线城市国企职工,按100%缴费,退休金8320元/月
王阿姨,北京某国企退休,1990年参加工作,2025年退休,工龄35年(其中视同缴费年限10年,实际缴费25年)。
关键信息:
• 北京2024年社平工资12000元;
• 35年一直按社平工资100%缴费(平均缴费指数1.0);
• 个人账户储存额45万元(含利息);
• 过渡系数1.3%(北京标准)。
计算过程:
1. 基础养老金 =(12000+12000×1.0)÷2×35×1% = 4200元;
2. 个人账户养老金 = 450000 ÷ 139 ≈ 3237元;
3. 过渡性养老金 = 12000×1.0×10×1.3% = 1560元;
4. 总退休金 = 4200 + 3237 + 1560 = 8997元/月(约9000元)。
王阿姨的优势:一线城市社平工资高,国企足额缴费,还有10年视同缴费年限,过渡性养老金拉高了总额,退休后每个月能领近9000元,加上国企补充养老金,生活十分宽裕,现在已经计划每年去两次国外旅游。
案例2:二线城市普通上班族,按60%缴费,退休金4850元/月
张先生,成都某私企退休,1990年参加工作,2025年退休,工龄35年(无视同缴费年限,全部为实际缴费)。
关键信息:
• 成都2024年社平工资8500元;
• 35年一直按最低缴费基数60%缴费(平均缴费指数0.6);
• 个人账户储存额22万元(含利息);
• 无过渡性养老金(改革后参加工作)。
计算过程:
1. 基础养老金 =(8500+8500×0.6)÷2×35×1% = 2380元;
2. 个人账户养老金 = 220000 ÷ 139 ≈ 1583元;
3. 总退休金 = 2380 + 1583 = 3963元/月(约4000元)。
张先生的情况:私企为了控制成本,一直按最低基数缴费,虽然工龄满35年,但缴费指数低,加上成都社平工资比北京低,退休金只有王阿姨的一半不到。他退休后没闲着,找了份小区保安的工作,每月多赚2000元,补贴家用,平时买菜、看病都要精打细算。
案例3:小县城灵活就业者,按100%缴费,退休金5280元/月
李大叔,河南某县城灵活就业者,1990年开始以灵活就业身份参保,2025年退休,工龄35年(无视同缴费年限)。
关键信息:
• 当地2024年社平工资5500元;
• 35年一直按社平工资100%缴费(平均缴费指数1.0);
• 个人账户储存额30万元(含利息,灵活就业者8%计入个人账户,缴费基数高,储存额可观);
• 无过渡性养老金。
计算过程:
1. 基础养老金 =(5500+5500×1.0)÷2×35×1% = 1925元;
2. 个人账户养老金 = 300000 ÷ 139 ≈ 2158元;
3. 总退休金 = 1925 + 2158 = 4083元/月(约4100元)。
李大叔的情况:虽然在小县城,社平工资低,但他一直按100%缴费,个人账户储存额高,退休金反而比二线城市按60%缴费的张先生还高一点。他退休后在家种种菜、带带孙子,每月4000多元足够生活,不用再额外打工,日子过得安稳舒心。
案例差距总结
案例 所在城市 参保类型 缴费指数 退休金(约) 核心差距
1 北京(一线) 国企职工 1.0 9000元/月 社平工资高+视同缴费年限+足额缴费
2 成都(二线) 私企职工 0.6 4000元/月 最低缴费基数+社平工资中等
3 河南县城(三线) 灵活就业 1.0 4100元/月 足额缴费抵消社平工资低的劣势
从案例能明显看出:缴费基数(缴费指数)是决定退休金的核心,其次是所在城市的社平工资。哪怕在小县城,只要足额缴费,退休金也能赶上二线城市按最低基数缴费的水平;而一线城市如果长期按最低基数缴费,也难拿到高养老金。
三、2025年退休金测算:4步算出你自己的“退休工资”
看了案例,你肯定想知道自己的退休金能拿多少。教你4个简单步骤,自己就能测算,全程生活化操作,不用懂复杂公式。
步骤1:查准3个核心数据
1. 所在城市2024年社平工资:百度搜索“XX市2024年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或在当地人社局官网查询,这是测算的基础数据;
2.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如果一直按最低基数缴费,就是0.6;足额缴费就是1.0;按2倍工资缴费就是2.0,可根据自己的参保情况估算(不确定的话,按0.8估算,误差不大);
3. 个人账户储存额:下载“国家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APP,或在当地社保微信公众号查询,里面会显示你的个人账户余额(含利息)。
步骤2:算基础养老金
用公式:(社平工资 + 社平工资×缴费指数)÷2×35×1%,直接套入数据即可。
比如社平工资6000元,缴费指数0.8,基础养老金 =(6000+6000×0.8)÷2×35×1% = 1890元。
步骤3:算个人账户养老金
用公式:个人账户储存额÷139(60岁退休),如果是55岁退休就÷170,50岁退休÷195。
比如个人账户储存额25万元,60岁退休,个人账户养老金 = 250000÷139≈1799元。
步骤4:加过渡性养老金(如有)
如果是1992-1997年之前参加工作的,可估算为:社平工资×缴费指数×视同缴费年限×1.2%(全国平均过渡系数)。
比如视同缴费年限8年,社平工资6000元,缴费指数1.0,过渡性养老金 = 6000×1.0×8×1.2% = 576元。
最终退休金
把三部分加起来,就是你2025年的大致退休金。比如上面的例子,总退休金 = 1890+1799+576=4265元/月。
提示:这是估算值,实际退休金会因利息计算、当地政策微调略有差异,但误差一般在5%以内,足够作为参考。
四、35年工龄,如何让退休金再“涨一截”?(2025年实用技巧)
如果还有几年退休,或者正在参保,做好这3件事,能让你的退休金再提高,性价比很高。
(一)尽量提高缴费基数,别长期按最低标准缴
这是最直接的方式。如果是上班族,可和单位沟通,尽量按实际工资缴费(很多私企为了省钱,会按最低基数缴,其实损害员工长远利益);如果是灵活就业者,经济条件允许的话,选择100%或120%的缴费基数,比按60%缴费,退休后每月能多领几百元,35年累计下来,差距很大。
比如社平工资6000元,35年按60%缴费,基础养老金1680元;按100%缴费,基础养老金2100元,每月差420元,一年就是5040元。
(二)别断缴社保,确保工龄连续累计
35年工龄是“累计计算”的,但断缴会影响个人账户储存额(少缴几个月,个人账户就少积累一笔钱),还可能影响平均缴费指数。换工作时,尽量让新单位无缝衔接社保,或在断缴期间以灵活就业身份缴纳,避免“空窗期”。
(三)退休前1-2年,查询个人账户和视同缴费年限
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有视同缴费年限,或个人账户储存额有误,退休前1-2年,一定要到当地社保局窗口查询,确认视同缴费年限是否认定、个人账户余额是否准确,有问题及时更正,避免退休后少领养老金。
比如有人退休后发现,自己10年的视同缴费年限没被认定,导致过渡性养老金少了几千元/年,再去补办手续会很麻烦,提前核查能避免这种情况。
五、常见疑问解答:35年工龄退休,这些问题一次说清
1. 35年工龄,退休后养老金会逐年上涨吗?
会!我国自2005年起,养老金已经连续20年上涨,2025年大概率还会继续上调,上调幅度一般在3%-5%。比如你退休后第一个月领5000元,第二年可能涨到5150元,越领越多,保障晚年生活。
2. 灵活就业者缴35年社保,和企业职工退休金一样吗?
计算方式完全一样!区别只在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企业职工个人缴8%,单位缴16%;灵活就业者自己缴20%(8%计入个人账户,12%计入统筹基金)。只要缴费基数相同、年限相同,退休金完全一样。
3. 35年工龄,医保没缴够年限,影响退休金吗?
不影响!退休金是养老保险待遇,医保是医疗保障,两者独立。但退休后要享受终身医保,需要满足医保缴费年限(一般男25年、女20年),如果医保年限不够,可一次性补缴或继续缴纳,不影响养老金发放。
4. 多地参保35年,退休金按哪个城市算?
按“退休待遇领取地”算:养老保险累计缴费满10年的城市,就是待遇领取地;如果多个城市都满10年,按最后一个满10年的城市算;如果都不满10年,按户籍所在地算。建议退休前把各地社保转移到待遇领取地,累计计算年限和个人账户余额。
5. 35年工龄,提前退休和正常退休,退休金差距大吗?
大!比如55岁退休(女干部),计发月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