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步入11月,对于广大退休人员而言,除了按月领取那份保障晚年生活的基本养老金外,近期还有一个关乎“钱袋子”的重要动态值得高度关注——那就是基本养老金的重算补发工作正在全国多地陆续启动。
这项工作的核心,是基于2024年度最新出炉的“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简称“全口径社平工资”)数据,对部分退休人员预先领取的养老金进行重新核算,并将之前少发的部分一次性补发到位。
然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并非所有退休老同志都能参与到这次“补发”中来。究竟哪三类人员与此无缘?其中的缘由又是什么?这直接关系到每位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务必仔细了解。
![]()
第一、养老金为何要“重算补发”?核心在于社平工资更新
理解重算补发的关键,在于认清养老金计算中的一个核心变量——退休人员所在省份上一年度的“全口径社平工资”。这笔钱,是计算退休人员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的重要基石。
根据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计发办法:
基础养老金 = (退休时本省上年度全口径社平工资 × (1 + 本人平均缴费指数) ÷ 2 × 累计缴费年限 × 1%)
过渡性养老金(部分人员有)的计算也同样涉及这一社平工资数据。
现实情况是,各省份统计公布上一年度的全口径社平工资数据往往需要时间,通常会在年中甚至下半年才陆续出炉(如2024年的数据在2025年8月后各地才相继公布)。
那么,对于那些在新数据公布之前就已经在2025年内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社保经办机构在为他们首次核定养老金待遇时,只能暂时采用旧的计发基数(通常基于上上年度社平工资或上年度的养老金计发基数)进行核算,并按此标准预先发放养老金。
一旦本省份2024年度的新全口径社平工资(或据此确定的2025年新养老金计发基数)正式公布,这个更准确、通常也更高的数据就有了。这时,社保部门就必须用这个新基数,对之前按旧基数预发养老金的人员,重新精确计算他们应得的养老金数额。
两者之间的差额部分,就需要一次性补发给退休人员。这就是“重算补发”的实质——将养老金从“预发版”更新为“正式版”。
![]()
第二、“重算补发”如何进行?对象、时间与范围
目前,随着福建、北京、上海、天津等多个省市在2025年8月后陆续公布了2024年度的全口径社平工资数据,相应的2025年养老金计发基数也得以确定。全国不少省市的人社部门已紧锣密鼓地启动了本年度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重算与补差工作。这项工作预计将在11月及之后一段时间内集中进行并陆续完成补发。
重算补发的核心对象非常明确:
在2025年1月1日之后、当地正式公布2025年新养老金计发基数之前这段时间内,已经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
简单说,就是在2025年内退休,但退休时当地新计发基数尚未出炉,因而养老金是按旧基数(2024年或更早数据)预发的那部分人群。
补发的金额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它主要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
新旧计发基数的差额大小: 新基数相比旧基数涨幅越大,补发差额通常也越大。
个人的缴费年限和缴费水平: 在基础养老金计算公式中,缴费年限越长、本人平均缴费指数越高,社平工资这一项变动带来的影响也就越显著,补发金额相应更多。
退休人员无需主动申请,社保经办机构会依据系统数据自动完成核算和补发,差额款项会随当月养老金或单独一笔发放到个人养老金账户。
![]()
第三、关键警示:这三类退休人员不参与本次重算补发
养老金重算补发虽是好消息,但覆盖范围有其特定规则。以下三类退休人员,此次无法参与,原因如下:
2024年12月31日及之前已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的人员
原因解析: 这部分老同志属于2024年度的退休人员。在2025年7月完成的全国养老金普调(即“21连涨”)中,他们的养老金已经依据2024年的计发基数(或2023年的社平工资数据)完成了当年的待遇调整。
2025年新公布的计发基数(基于2024年社平工资)是用于核定2025年新退休人员待遇的,与上一年度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核定无关。他们的养老金调整已通过年度普调实现。
举例说明: 李师傅于2024年10月退休,他从2024年11月开始领取养老金。2025年7月,他所在的省份完成了养老金普调,李师傅的养老金按政策上调了2%(或根据当地方案计算的具体金额),并从2025年1月起补发了差额。这次基于2024年社平工资的重算补发针对的是2025年的新退休人员,与李师傅无关。
![]()
2025年当地新计发基数公布之后才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
原因解析: 对于在新计发基数公布之后才正式退休的人员,社保经办机构在首次核定他们的养老金待遇时,直接采用了最新公布、准确无误的2025年计发基数进行计算。这意味着他们从领取养老金的第一个月起,拿到的就是基于最准确数据的“足额”养老金,不存在“预发少发”的情况,自然也就无需后续的“重算补发”。
举例说明: 王阿姨所在省份于2025年10月20日公布了2025年的养老金新计发基数。王阿姨在2025年11月5日办妥了退休手续。那么,社保局在计算王阿姨的养老金时,直接使用了10月20日公布的新基数。王阿姨11月领取的首笔养老金就是最终准确数额,无需后续调整补发。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人员
原因解析: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简称“城居保”)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含企事业)是两套独立的制度体系。城居保参保人员(主要是未参与职工养老保险的城乡居民)退休后领取的基础养老金,其标准是由各级政府(国家、省、市、县)直接确定并财政补贴的固定金额(或分档金额),在一个统筹区域内往往是统一的。
这个待遇完全不挂钩于“全口径社平工资”或职工养老金的“计发基数”。因此,职工养老金计发基数的调整变化,对城居保待遇领取人的养老金水平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他们也不涉及基于社平工资的重算补发流程。
补充说明: 虽然不参与此次重算补发,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2025年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已上调了20元。各地会根据自身情况落实这一调整,符合条件的城居保待遇领取人员享受的是政策性普调,与职工养老金的“重算补发”机制完全不同。
举例说明: 张奶奶领取的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养老金。她所在的县,基础养老金部分由国家和县级财政共同承担,是一个固定的数额(比如国家最低标准部分加上县级补贴)。2025年,她收到了因国家最低标准上调20元而增加的养老金。这与本省公布的全口径社平工资及职工养老金重算补发无关。
![]()
第四、长远之计:如何提升个人养老金待遇水平?
对于正在参保缴费的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若想在退休后获得更充裕的养老金保障,关键在于在制度框架内积极规划:
坚持“多缴多得”,力促缴费基数提升:在个人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选择更高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缴费基数越高,计入个人账户的金额就越多,不仅个人账户养老金积累更丰厚,在计算基础养老金时,“本人平均缴费指数”也更高,双重提升未来养老金总额。灵活就业人员可自主选择在缴费基数上下限范围内的高档位缴费。
践行“长缴长得”,力求缴费年限延长:养老保险缴费年限是计算基础养老金的核心因素(公式中的累计缴费年限×1%)。尽早参保、持续缴费、避免中断,努力延长累计缴费年限,对退休后养老金水平的提升至关重要。即使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缴费年限已满15年,继续缴费依然能显著增加养老金。
善用“个人养老金”,构建补充养老支柱:自2024年起全面实施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国家为基本养老保险提供的强力补充。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经济条件许可的参保人可自愿开立个人养老金账户,享受税收优惠,自主投资运作(存款、理财、基金、保险等),积累的账户资金在退休时可按月、分次或一次性领取,为退休生活增添一份可观的、自主掌控的补充收入。
![]()
结尾
综上所述,2025年11月起各地陆续启动的养老金“重算补发”,是社保部门根据最新社平工资数据,对2025年内特定时段退休人员(新基数公布前退休者)养老金的一次精准校准和差额补发,体现了养老金计发制度的科学性和公平性。广大退休人员近期可留意账户变动或关注当地社保部门的官方通告。
然而,正如本文重点强调的,2024年底前已退休人员、2025年新基数公布后退休人员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者这三大群体,由于制度规定和待遇核定机制的不同,并不在此次重算补发范围之内。了解清楚自身所属的类别,有助于消除不必要的疑虑或误解。
![]()
养老保障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的基石。无论是参与此次补发的退休人员,还是其他类型的养老待遇领取者,持续关注国家及地方社保政策的权威发布,理解自身权益,同时对于在职参保人而言,积极运用“多缴多得、长缴长得”的机制并善用个人养老金补充工具,方是提升未来养老生活品质的坚实路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