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在由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医学人文教育中心举办的白求恩医学人文大讲堂之“我的医路历程”第十六期讲座中,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郑扬教授分享了自己从医43年的体悟。
本期嘉宾
郑扬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主任、第一临床医学院教授
![]()
![]()
保持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的能力
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有医学氛围的家庭中,深深感受到医生治病救人的职业价值感,自然而然走上了医学的道路。1978年,我考上大学后才开始学习英语,文化底子其实并不好,但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就想着努力学习,当个好医生。
尽管我很享受做医生的过程,但不得不说,从医的路是非常漫长和艰苦的。从本科开始到硕士、住培、专培……这一路下来,一直在追光向前。
我从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郭新教授身上学到了很多:踏实、敬业、无私、奉献……我入科的时候,他已经50多岁了,却总是很晚下班,晚上八九点离开医院都算是早了;只要科里有抢救,一个电话过去,他就会骑着自行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他会口对口给病人做人工呼吸、心肺复苏,一点没有嫌苦嫌脏;他从不肯轻易放弃任何一个病人;在他的指导下,我翻遍医院病案室所有病历,发表了我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心血管疾病病种的变迁》。他对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我心中,好医生就该是他那个样子的。
我做总住院医师的时候,住在医院地下室的集体宿舍里,当时并没有觉得辛苦。我硕士毕业的时候,医院还没有内科博士点,一直到很晚才成了迟宝荣老师的博士研究生。迟老师是搞消化的,与我的专业相距甚远,却是我当时可以抓住的唯一机会。迟老师可能无法给予我太多专业上的指导,却为我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让我在学术上可以继续攀登。
其实,除了以上两位老师,我们医院很多老师都带过我,记得我入科的时候,杨景文老师已将近60岁了,还坚持在吉林大学学日语,他原本俄语就非常好。我当时问杨老师能行吗,他说没什么不行的,学外语就得有一种“不要脸”的精神,敢说敢问。后来,他实现了去日本研修学习的目标。
社会在发展,技术在进步,可能过去的一些治疗方法已经过时了,但前辈们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并传承下去。我50岁左右才开始学习冠脉介入治疗,但要求自己不能比科里其他人做得差。现在我晚上还会经常待在医院里参加其他科室的会诊,只要能帮到病人就是值得的。病人很不容易,医生要全心全意看病,善待他们。
临床处处皆学问,查房中能学到不少东西。记得我刚当主治医师的时候,每次都会把病人的情况分析记在小本子上,查房前偷偷看一下,生怕学生提问自己答不上来。那会儿没有网络,文献和资料查询非常不容易,但我还是想方设法去找,不断学习丰富自己。一本《实用内科学》都被我翻烂了,遇上相关的知识点就记到小本子上,默默地多看几遍,再结合病人情况活学活用,讲给年轻的医生听。
直到现在,我还在坚持学习,对医生来说,保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的能力非常重要。不坚持学习,就不能为病人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就没法教给学生有价值的东西,就难以获得同行的认可。脚踏实地苦练基本功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一个心内科医生,如果不会做超声、不会做介入,就相当于“瘸腿”了。
![]()
心怀善念
是医生的软实力
医生应该敬畏生命、严谨认真,对待工作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因为一次未被发现的室颤,一种没有得到及时处置的并发症,病人就可能失去生命。病人以性命相托,医生必须担起责任,努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一个病人背后就是一个家庭,能够治病救人,甚至拯救一个岌岌可危的家庭,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心怀善念,有仁爱之心,是医生的软实力。从医43年,我深感医生不能仅仅通晓技术和理论,还需要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光会看病、开药的医生无法成为病人认可的好医生。医学是有温度的,医生对待病人要有同情和关爱,能换位思考,给予他们安慰。不少医生不重视与病人沟通,在工作中缺乏耐心、细心,这都是缺乏人文素养的表现。
另外,医生应该有家国情怀。新冠疫情来临时,医院发通知请大家报名去武汉执行任务,我第一时间报了名。那时,我已经不做科主任了,很担心医院不会派我去,于是,我给医务部部长发了个短信,请他尽可能帮助我参加援鄂医疗队。遇上这样的事,我怎么闲得住。上了去武汉的飞机后,同事提醒我,我才发现自己没有告诉爱人一声。作为医生,当国家需要的时候,有病人有病情在召唤你的时候,你就得冲得上去。
后来,我在我的医疗组开展了第一例上呼吸机,第一例俯卧位通气,第一例血液滤过……一位老兵在隔离病房清醒过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我们大家敬了一个军礼,我们从武汉回来的时候,他的儿子还到机场去给我们送行。这让我更加感受到这份职业的意义。
有了援鄂的经验,在吉林抗疫期间,我们在新冠病房里建了儿科专区、产科病房、老年失能病房、肿瘤病房,让各类病人都能得到更专业的治疗和护理,对每个重症病人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怀。
![]()
从追逐光
到凝聚光、成为光
我做老师也差不多有40年的时间了,身上有很多我的老师们的“印记”。
我曾做过郭新教授的教学秘书,记得当时他给学校的外语班上课。每天晚上,他都会在教室里一遍一遍地练习用外语讲课。有的时候,他不好意思让我们听,就把爱人从家里找来,坐在下面听他讲。那时没有幻灯片,他每次上课前,都要求我提前一个小时到教室,帮他把挂图挂好。图挂得直不直,书写是否清晰,他都“斤斤计较”,可见他对待教学工作有多认真。
教学像我的从医生涯一样漫长艰苦,从办公室带教、病房带教,到给学生讲大课、出教学门诊,再到现在投身于辅导年轻医生做教学查房,我从自己追光,追随优秀的前辈们,到自己聚光,努力在教学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我讲了这么多年的心衰相关课程,每年讲课之前,都要把课件更新。因为心力衰竭一直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一个难题,每年都有大量新的临床研究发布,我不能给学生讲那些已经过时的知识。
做了教研室主任后,我不仅自己要讲好课,还要带领团队把课讲好,做学科带头人必须有这样的责任心。我们开展了很多试讲活动,请新老师讲课、资深老师听课,希望能够以老带新,把好每一个关口;对已经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我们会要求他们进行复讲,看看他们对重点知识点的交代是否精准,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到位。此外,我们还会去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梅河医院(第五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参与教学查房,分享授课经验。之所以做这些,是希望把教学工作做得更好,把医学的接力棒一棒棒稳稳地传下去。
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个个提问,课下围着我要的一个个签名,都令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看到学生们如今纷纷走上了管理岗位,在学界有重要的学术任职,我倍感欣慰。
教师和医生都是我倾注了热爱、心血和汗水,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希望台下的你们在从医的道路上始终抱有追光向前的热情和信念,遇到挫折不灰心丧气,遇到胜利也不要狂妄自大,在浮躁中沉淀,在挑战中坚守,保持一种不投机取巧的踏实,一份不为浮华所动的纯粹,不断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成为一个医术精湛、心怀仁爱的医生。
![]()
整理:健康报记者 张昊华
编辑:张昊华 李诗尧
校对:于洋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