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3日,四川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决胜‘十四五’ 续写新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会上,四川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万洪云介绍了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阶段性重要成效。
![]()
▲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 资料图
关于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万洪云介绍,围绕大熊猫保护,累计修复栖息地33.14万亩,持续实施7条关键生态廊道的建设,清理退出矿业权200宗、小水电258座。构建“天空地一体”监测体系,划定保护网格106个,设置固定样线663条,年均开展巡护8.5万人次。监测显示,四川片区野生大熊猫年遇见数从135只上升到2024年的185只,种群稳定恢复。
管理体制方面,建立“省局—分局—管护站”三级体系,社区共建持续深化,设立81个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建成成都龙门山、雅安龙苍沟等一批入口社区,开展集体人工商品林分类处置试点。四川片区五年累计接待访客约1600万人次,大熊猫国家公园公益属性和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关于若尔盖国家公园创建,万洪云介绍,自2022年若尔盖国家公园启动创建以来,四川协同甘肃基本完成8项重点任务,创建材料已通过国家林草局初审与复审,目前进入创建成效最终评估阶段。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得到进一步提升,2025年完成创建区及周边湿地修复4.2万亩、沙化治理3.6万亩、草原改良30.3万亩,湿地蓄水量提升146万立方米。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监测数据显示,黑颈鹤数量从407只增至约2000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由9种增加至17种,新发现彩鹮、羚牛等物种9种。下一步,将继续完善范围划定与分区管控,推进“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的减畜降牧方案落地,促进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协调并进。
万洪云说,四川基本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下一步,四川省将继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作出更大贡献。”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编辑 欧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