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秋高气爽,跟朋友们去山里观鸟。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前面似乎有一个人“挂”在树上,树下还围了不少人。我以为是出了什么意外,吓坏了,立刻拉大伙儿看。东北人景姐拿起望远镜,瞄了一眼笑了,“来捡秋的,应该是找到了个板栗树”。我举起望远镜,果不其然,树下围着的大概是这个人的朋友,还有好几个明显已经装满板栗的塑料袋。
![]()
…… 捡秋都捡到树上了么?
“对了,你们看到最近热搜了么?” 此景让我想起前阵子刷到的秦岭“捡秋”新闻,说是大量游客受到社交媒体“捡板栗路线”、“捡秋攻略”的影响涌进秦岭,不满足捡拾地上掉落的板栗,开始抱树干摇,爬树枝干,甚至连枝带叶带果尽数折走,还把成果炫耀到社交媒体上,一度造成本地环境保护者和游客的对峙。网友称这些人是“灭绝性捡秋”,戏称跟之前“灭绝性赶海”是同一拨人。
![]()
我边分享新闻,边感慨看来游客无论哪里都一样。景姐也附和她们小兴安岭类似现象也不少,“我们那儿主要都是蘑菇。前阵子跟我大姨去山里,哪哪儿都是白色垃圾。” 大家有一搭没一搭聊着,都没注意到小宇的安静,愠怒的神情,和在她带领下,我们逐渐走偏的岔路 ——
直到她突然停下。
“你好,你们能不能不要这样采板栗,这样对林子里的动物和生态都会造成很严重的破坏”,客套都没有,小宇跟刚刚还在树上的大哥就交涉了起来。
我和景姐愣住了,一时间不知所措。都知道小宇才是我们这群人对观鸟最热忱的,每周都会去不同树林寻觅鸟的踪迹,但她向来文静,我再没想到,她会是“爆发力”最强的那个。在她开口的瞬间,我甚至想到的不是怎么帮她,而是对方会不会被激怒,冲上来打我们?眼神不停往景姐那儿暗示,“怎么办?”
万幸,对方没料到会有这么几个姑娘围堵他,大概也知道自己行为的确破坏环境。他搓了搓手,带着假笑向我们走来,还后手示意同伴赶紧先走,“不搞了不搞了。你们要不要,分你们一点?”
![]()
“这里很多鸟和动物是靠这些坚果过冬的,你们这样会让他们无法生存。请你们严肃考虑,不要再打这些果子了。” 小宇丝毫没有妥协的意思。我点害怕了,从后面拽了拽小宇的衣角。
“对不住对不住”,大哥假笑得腮帮子都挤成了倒三角,抱拳作揖的同时,脚步飞快地往自己朋友那边挪动,“对不住啊!” 最后一声道歉随风飘来,他大步跟上自己的朋友,往另一个方向走了。空了的树下,还有两小袋他们没来得及带走的板栗。我们仨谁也没说话,陪小宇把袋子拾了起来,往丛林深处走了走,我们默契地把这些从树上硬掰下来的板栗抛向人烟更少的乱林深处,把空了的塑料袋也带走了。
![]()
其实“捡秋”不是新生概念。见字即义,在自然里与浪漫不期而遇,捡些属于秋的颜色,拼出独属于自己的仪式感,最后在相册里,留下这个秋季的惊鸿一瞥。毕竟秋色的确是人间难得,大自然将树木装点得五彩斑斓,用色彩硬生生勾住每一个路过的灵魂。
![]()
成本低、治愈力高,万一捡得好看还能在互联网上博得大家的惊叹,使得“捡秋”去年在社交平台一露头便火速成为流量密码。再到今年,小红书上“捡秋”的话题浏览次数已经达到1.8亿,抖音的播放量更是达到惊人的3.1亿。各地文旅也抓住了大家渴望“在秋色中治愈”的心情,纷纷向人们推荐合适的捡秋地。如果说这两年有什么比“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更火的话题,捡秋说第二,没有其他话题敢称第一。
![]()
本该是个有关于松弛,体验,浪漫的活动,却随着社交媒体的流量扶持逐渐变了味。比如刚刚的意外插曲——为了获得独属于秋季的板栗,大哥和朋友带着塑料袋,直接爬到树上折树枝。这已经不是捡秋了,这是有目的的人为破坏。
![]()
“不过在我们那儿,这种事儿其实还挺经常的”,景姐率先打破了沉默,
“我们那儿不是小兴安岭么,我们从小就上山挖野菜、采蘑菇、摘榛子野果之类的,长这么大,倒也没听过什么破坏环境。当然啦,蘑菇这种你不采它自己也会烂在地里面,野菜也是,只要地里没有污染和除草剂,它每年都能长回来。”
我想起年初跟景姐去她老家的那趟“山货之旅”,的确如此。白花花的桦树林,我跟着景姐的大姨,大姨夫和小表弟上蹿下走,他们对山的熟悉程度仿佛自己后院。也是在他们的带领下,我第一次喝到了新鲜的桦树汁,第一次见到了活的榛子树。他们带我认识了各种山货,我也采集了不少。如果说当下的叫捡秋,我当时那个就叫捡春。
![]()
上树摘果的画面没看到,但白色垃圾是最触目惊心。无数次我们经过树下,都能看到原本应该挂在树上收集桦树汁的塑料袋被随意丢在土地面,开凿桦树的人吃饭留下的火腿肠,方便面盒,也随意丢在山上——大小兴安岭有全中国面积最大的桦树林,也有取之不尽的天然桦树汁,近几年桦树汁产业在当地红火,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包山开采,随之而来的就是不规范的操作。
“这东西,几十年都分解不了”,当时景姐的气愤不亚于刚刚的小宇。景姐的大姨还远远看到一个大哥,抽着烟站在树旁不知道干什么——山林防火这件事,对从小生长在树林旁的景姐一家,是容不得半点玩笑的大事。只不过大姨没有小宇的魄力,不敢直面大哥,是等到大哥把烟头掐了离开后,连走带跑的跑到那个位置,把他抽完的烟头丢进我们喝完的矿泉水瓶里。
一路上不仅山货,垃圾我们也是捡了满满俩塑料袋。
![]()
“你们是靠山吃山嘛,不同场景肯定不同对待”,我和事佬般开始接话。“你们从小生长在山附近,肯定是知道什么东西要保留,什么东西点到为止。真正懂山的人,就跟懂海的人一样,是不会进行灭绝式采收的。刚刚那个人的行为,更像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完全不顾树的死活。”
“是的。” 许久不说话的小宇终于开口,“对不起刚刚我冲动了,给大家道歉。”
她说自己从来反对的都不是游人对落下的树叶,掉落的板栗的欣赏和采拾,只是最近这段时间,她每次进山观鸟,都能看见类似的“毁灭性采集”,很多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甚至根本不会吃这些栗子,却要爬树把它们摘下来。“这些原本可以是山里鸟的食物,但被这些人采下来,带回家,最后丢到垃圾桶里。他们不吃,丢了都不让鸟吃。也是仗着今天我们人多,加上最近看了太多类似行为,她终于没忍住。
![]()
我想起之前刷到的某书帖子,那些点赞最多的“捡秋”,很多都是带着“战利品”的炫耀,文案跟着诸如“太多了,你们谁要过来随便拿”的语气,评论区大多都是带着羡慕追问“具体地址给一个,明天我也要去”,仿佛自然的馈赠就是要为他们服务的。如果不去“吃干拿净”,都对不起大自然专门为他们创造的产出。
于是,很多令人血压飙升的画面就出现了。
![]()
![]()
这次站在“捡秋”争议风口浪尖的,其实还有一类人——像我这种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城巴佬”。这类人的特点是,只要到自然里去,无论是农田还是树林,不分青红皂白把一切都当作原生态,边拍照凹片,边顺手摘农民还没收割的玉米、辣椒、南瓜,最后发条朋友圈,感慨乡村生活好治愈。
![]()
这,我就没好意思跟小宇和景姐说了。毕竟跟景姐回老家的时候,我的所作所为都堪称教科书版本的“城巴佬”。
“城巴佬”这个词,最初只是网友玩笑城里人没见过大自然的稀奇模样,并没有含沙射影破坏自然的意思。可惜,在社交媒体对捡秋这类自然体验的流量扶持下,一些“出片爱好者”出现了。说是“捡秋”,这些城市人为了凹照片,直接带上了剪刀开启了“剪秋”。为了拍出高赞的唯美照片,将树上的叶子野果剪下来,堆砌起来,最后拍完扬长而去,留下一地狼藉。
![]()
原本自然之美,成了一场需要环卫工人来收拾残局。所以也有网友说,去年捡秋是欣赏自然放松心情,今年捡秋是“城巴佬的秋游秀场”。
走在这片成都郊外的金绿树林,我们时不时的也能看到石凳上,石台阶旁,被专门精心打造的“秋之美图”,很多其实很创意,很漂亮:金色的深棕红色的叶子对成一个小皇冠,顶上放上一两个小松果;或者黄色的叶子被拼成了一个小鸡… 这是捡秋应该的模样,人怀揣着对自然的好奇和向往,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创意和智慧。
![]()
也有数不尽的塑料袋、薯片袋,吃完的火腿肠包装,饼干袋等,被随意丢在地上。
“要不咱也捡个秋吧”,我想到了一个活跃氛围的点子。“就跟在你家一样,咱一人一个袋子,捡垃圾去”,我看着景姐,顺手推了推小宇。久违的笑容终于出现在大家脸上,我们找了条看似有人走的岔路,开启了捡垃圾之旅。
“你听,那是珠颈斑鸠”,人烟更少的地方,观鸟似乎也容易了。捡着垃圾,听着鸟鸣,时不时停下来用望远镜看看自己判断的对不对——捡秋原本应该有的浪漫,似乎就这么悄然来到我们几个的身旁。谁说一定要凹树叶拍照片呢?我们能否保留捡秋的浪漫,从来取决于愿意留下什么,而不是带走什么。
本期作者|梅姗姗
编辑|斯小乐 视觉/创意|BOEN
摄影|小红书@大白兔、@是金点子哎、@爱拍照的生姜、@小影77、@旅行+美食、@大脸猫猫猫、@镜花水月、@南京无痕户外、@菜了个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