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绘艺学:几何体训练,光影的字母表,打好光影基础的关键
很多人学光影时,总急于画复杂的人物或场景,结果光影混乱、体积感薄弱 —— 就像没学会字母就想写文章,根基不稳自然难以进阶。其实,几何体是光影的 “字母表”: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涵盖了物体光影的所有核心规律。每天花 15 分钟,针对性练习这四种几何体在不同光源下的二分法,能让你快速掌握光影逻辑,为后续复杂创作筑牢基础。
![]()
几何体是光影规律的 “简化模型”,能帮你聚焦核心本质。真实世界的物体形态再复杂,都能拆解为基础几何体的组合:苹果可看作球体,书本可看作立方体,杯子可看作圆柱体,冰淇淋甜筒可看作圆锥体。几何体没有多余细节干扰,能让你专注于 “光源方向如何影响受光面与背光面”“明暗交界线如何随形态变化” 这些核心问题。比如练习球体时,你能清晰观察到:侧光下明暗交界线是流畅的曲线,受光面从亮到暗的过渡均匀柔和;顶光下明暗交界线呈环形,底部是完整的背光面 —— 这些规律同样适用于苹果、头部等圆形物体。练习几何体,就是在掌握 “通用光影公式”,后续只需将公式套用在复杂物体上即可。
每日 15 分钟练习:按 “几何体 + 光源” 组合,逐个突破。无需追求数量,每天聚焦 1-2 种组合,精准练习才能见效。
第一种组合:球体 + 45 度光、侧光、顶光。45 度光(最常用的自然光角度)下,球体受光面占 2/3,背光面占 1/3,明暗交界线呈倾斜曲线,需注意受光面向交界线过渡时的色彩渐变(如暖光下从浅橙到深橙);侧光下,受光面与背光面各占一半,交界线清晰,可重点练习 “暖光冷影”(受光面暖黄,背光面淡蓝);顶光下,交界线围绕球体顶部呈环形,底部背光面需加入环境反射色(如地面的淡灰)。练习时先用铅笔勾勒轮廓与交界线,再用色块铺受光面与背光面,不追求细节,只练 “快速划分亮暗”。
![]()
第二种组合:立方体 + 三种光源。立方体的核心是 “棱角分明的明暗交界线”,能帮你掌握 “硬边物体” 的光影规律。45 度光下,立方体有两个面受光、一个面背光,交界线是直线,需注意受光面的亮度差异(正对光源的面最亮,侧对光源的面稍暗);侧光下,一个面受光、两个面背光,受光面与背光面对比强烈,可练习 “冷光暖影”(受光面冷蓝,背光面淡橙);顶光下,顶部受光、侧面与底部背光,交界线水平,底部背光面需加入地面反射的暖调。练习时重点关注 “交界线与棱边的对齐”,避免交界线歪斜导致立方体变形。
第三种组合:圆柱体 + 圆锥体 + 三种光源。这两种几何体兼具 “曲面与直线”,能衔接球体与立方体的光影规律。圆柱体 45 度光下,受光面是弧形,交界线呈曲线,需注意圆柱侧面的渐变过渡;顶光下,顶部受光面是圆形,侧面背光面需体现 “近暗远亮” 的透视感。圆锥体侧光下,受光面是三角形,交界线从顶点延伸到底部,需注意尖端与底部的明暗对比(尖端暗、底部稍亮);45 度光下,背光面呈扇形,可加入环境反射色让暗部通透。练习时可将圆柱体与圆锥体放在同一光源下,对比两者光影差异,强化对 “曲面光影” 的理解。
几何体训练的关键:“慢练规律,不贪速度”。每天 15 分钟无需画完所有组合,比如第一天练球体 + 45 度光,第二天练球体 + 侧光,第三天练立方体 + 45 度光,逐个吃透每种组合的光影逻辑。练习时可对着实物观察(如苹果当球体、骰子当立方体),对比自己画的与真实光影的差异,调整明暗交界线位置与色彩倾向。坚持一周,你会发现画复杂物体时,能快速判断受光面与背光面,光影不再混乱;坚持一个月,光影塑造会形成 “肌肉记忆”,无需刻意思考就能画出符合规律的体积感。
几何体是光影学习的 “第一块砖”,就像学英语先背字母、学数学先懂加减一样,跳过几何体训练直接画复杂物体,只会事倍功半。每天 15 分钟,用几何体掌握光影的 “字母表”,才能后续组合出 “光影的句子与文章”。记住:扎实的几何体基础,是让你的光影从 “扁平混乱” 走向 “立体有序” 的必经之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