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故事
32岁的程序员小陈最近又"痛到怀疑人生"了——这是他五年来第四次被肾结石"袭击"。明明已经戒了最爱喝的奶茶,每天喝水也超过2升,医生却总说他"体质问题"。直到这次,泌尿外科专家建议他做一次"肾结石基因检测"。两周后,报告揭示了谜底:他的SLC34A3基因存在突变,导致肾脏排钙异常,即使饮食控制严格,结石仍会反复发作。原来,这真的不是他"喝水太少"的错。
![]()
图片源于AI
基因检测:破解结石复发的"基因魔咒"
肾结石并非都由"喝水少"引起。研究显示,钙基结石占所有肾结石的75%,且发病率逐年上升,这表明环境和饮食因素正在与"预先存在的遗传背景"相互作用。结石病的家族聚集性十分明显:如果你有直系亲属患肾结石,自己的患病风险会增加2-3倍。这背后的"元凶",正是我们体内掌管钙、草酸、磷酸盐代谢的特定基因。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鉴定出数十个与肾结石形成密切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主要调控肾小管对成石物质(如钙、草酸)的转运和结晶抑制剂(如柠檬酸盐)的分泌。例如,SLC26A1基因编码的阴离子交换蛋白缺陷,会直接导致草酸钙结石形成;而CLDN2基因变异则与高钙尿症密切相关。就像小陈检出的SLC34A3基因突变,它会影响钠依赖性磷酸盐转运,引发遗传性高钙尿症,即使是无症状携带者也可能反复发作结石。
![]()
图片源于AI
基因检测如何改变临床实践?
首先,它能识别"真凶"。在专科诊所招募的143名肾结石患儿中,16.8%找到了明确的单基因病因。对成人高危人群(复发性结石或有家族史)的研究显示,约8%患者可通过基因检测获得阳性诊断。
更重要的是,阳性结果意味着"高危预警"。研究证明,携带致病基因突变的患者复发频率更高、进展更快,需要被归为"高危人群"进行严密监测。对于某些单基因结石病,如胱氨酸尿症、原发性高草酸尿症等,基因检测还能指导特异性药物治疗,而非千篇一律地"多喝水"。
![]()
图片源于AI
结语
肾结石的防治正从"经验主义"迈向"精准医学"。基因检测不仅能回答"为什么总是我"的困惑,更能帮助制定个性化预防方案——可能是调整特定饮食成分,也可能是早期药物干预。如果你也像小陈一样"千防万防还是中招",不妨问问医生:我的结石,是不是写在基因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