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蓝天之间,福建舰的甲板在阳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这艘巨舰的甲板下方,藏着一个改变中国海军命运的科技密码——电磁弹射系统。而揭开这个密码的,正是那位总爱穿着海军作训服、眉宇间透着执着的中年将领马伟明少将。
上周福建号航母的服役仪式只有少数几位解放军军官参加,其中就包括海军少将马伟明。正是他的技术突破。使这艘航母跻身同类航母中最先进的行列。这一幕看似低调,却见证了中国海军从望其项背到并驾齐驱的历史性跨越。
11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刊发文章《来认识一下马伟明,这位中国海军工程天才,福建航母弹射器的幕后功臣》。这篇文章以海军少将马伟明为中心,高度赞扬其作为中国海军工程天才的角色。
![]()
中国海军工程天才马伟明
作者首先描绘马伟明作为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教授的深厚底蕴,强调其二十年专注直流(直流)船电技术的坚持,这为其后来的电磁弹射创新奠定了基础。
二十年磨一剑,这个词用在马伟明身上再合适不过。当大多数人还在关注航母的吨位和舰载机数量时,这位海军工程大学的教授早已将目光投向了一个更为核心的领域——直流船电技术。在实验室昏黄的灯光下,他与团队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有同事回忆,马伟明常常在实验台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写满复杂的公式,然后又擦掉重来。
转折发生在福建舰的设计阶段。当时,设计团队更倾向于采用相对成熟的蒸汽弹射方案。毕竟,蒸汽弹射作为成熟技术,曾被美国海军多数现役航母及法国戴高乐号等采用。但马伟明力排众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跳过蒸汽弹射,直接攻关电磁弹射。在他看来,“如果我们做,就做前沿。如果我们想领先,就超美国”。这句话如今听来掷地有声,在当时却需要莫大的勇气和远见。
电磁弹射技术的难度超乎想象。即便是最早装备该技术的美国福特号航母,也曾在研发过程中遭遇重重挫折。马伟明团队面临的不仅是技术空白,还有来自各方的质疑。但他们硬是靠着一个个公式的推导、一次次实验的积累,在直流供电系统领域找到了突破口。这种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科研方法,最终成为中国突破技术壁垒的独到路径。
当福建舰缓缓驶出船坞,世界突然意识到,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更令人惊叹的是,马伟明团队研发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被业内评价为“领先一代”。这不仅仅意味着中国航母拥有了更高效的飞机弹射方式,更标志着中国海军在动力系统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
值得注意的是,马伟明的贡献远不止于一项技术突破。新华社在报道福建舰下水时指出:“中国第三艘航母‘福建舰’下水。该航母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而马伟明院士带领的科研团队,正是电磁弹射技术核心研发人员。”这段看似平实的表述,背后是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护卫”的战略转型。电磁弹射系统使得舰载机起降效率大幅提升,这意味着中国航母编队的远程打击能力和持续作战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
![]()
在国际军事观察家眼中,马伟明的成就更具有深层次的战略意义。当美国持续推进“印太战略”之际,中国在航母关键技术上的突破,正在重塑西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力量平衡。但马伟明始终保持着科研人员的本色,他将这些成就归功于团队协作和国家支持,自己则继续埋头于下一个科研课题。
从实验室到远海深蓝,马伟明的故事映照着一代中国科研人员的奋斗轨迹。他们没有满足于追赶,而是选择在关键技术领域开辟新路;他们不追求个人荣耀,而是将科研成果写在祖国的万里海疆。正如他那句朴实却充满力量的话语所展现的,中国科研人员正在用智慧和汗水,为强军梦想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碧波万顷,福建舰的航迹还在延伸。而在某间不起眼的实验室里,马伟明和他的团队已经开始描绘中国海军更遥远的未来。这或许就是中国科技自强最生动的注脚——既着眼于当下的突破,更眺望着远方的星辰大海。当创新的火花在实验室绽放,它们终将照亮人民海军驶向深蓝的航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