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涵 | 烟台市海洋经济研究院
第十五届全运会游泳赛事已于本周正式拉开战幕,潘展乐的表现无疑是焦点之一。回望一年前巴黎奥运会的游泳比赛,他在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46.40s(平均成绩2.155m/s)的成绩夺得金牌并刷新了世界纪录,被称为新一代“中国飞鱼”。要说谁游的比潘展乐还快?在陆地上,这个答案可以是早些年的孙杨、可以是紧追不舍的波波维奇,还可以是刚在全运会上夺得了200米、400米自由泳金牌的小将张展硕。但当我们去蔚蓝海洋中寻找答案时,人类所有巅峰记录就显得微不足道。在那里,诸多高手凭借它们的独特技巧游得比潘展乐还快,这能说吗?!
![]()
能说!图源自直播截图
好,欢迎来到今天海洋游泳大赛的现场,现在请我们的选手们闪亮登场吧!
水母:节能型游泳选手
第一位出场选手是水族馆的常驻明星,在斑斓灯光映照下,随着伞状体的收缩与舒张,它如一朵小云般在水中悠然飘游……优雅的水母似乎总能引人驻足,据说它的游动频率与人类放松状态下的脑电波频率相近,凝望片刻,焦虑便悄然消散。
![]()
优雅美丽的水母,图源自网络
水母选手的诞生最早可追溯到6亿年前,俨然是地球的元老级成员了,结构也极其简单——没心没肺,甚至没有大脑,只有基本的摄食和生殖功能来解决吃饭和传宗接代两大需要。但后来科学家们发现,这老家伙的游泳方式可并不简单。
海洋生物的游泳方式主要有两种,不少无脊椎生物比如水母采用的是“喷射推进”法,原理很简单:水母的钟状体边缘有一圈比较发达的肌肉,在舒张时快速把水吸到体内的空腔,紧接着肌肉猛然收缩将水排出,借助这股反作用力向前游动。你可能会想,这哪里复杂了?不就是牛顿教练第三定律吗?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游泳需要强大的心肺功能作支撑,那没心没肺的水母怎么解决游泳时的消耗问题?除了日常搭个风浪的便车,随波逐流来节能前行外,水母还有什么省力的策略?
科学家们的发现情况可以解答上述一系列问题,那就是——涡流?!
为了一探究竟,他们在水箱里放了大量微小的彩色玻璃珠,并通过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对涡流的产生和助力方式进行了分析。当水母运动时,钟状体的舒张除了吸水外还顺带产生了一对涡流,由此产生的低水压引得后方的高压水流涌向水母,免费送它一程;随着钟状体的收缩和舒张,其边缘还会产生另一对方向相反的涡流,这两对涡流相互排斥又相互携手,共同产生了一堵“虚拟水墙”,在水母游泳周期的间隙将水卷入水母的钟状体下方,合力推动水母持续前进。有科学家称这种机制为“被动能量重新捕获效应”(passive energy recapture,PER),文献表明这个助力可以占到水母前进距离的30%,果然姜还是老的辣。虽然不同水母的泳姿因体型和运动方式而略有差别,但科学家发现,无论哪种水母,都不约而同地掌握了驾驭涡流的诀窍。
![]()
![]()
海月水母运动的示意图,有没有流体力学大神能,在评论区讲一下具体的受力分析?图源自文献2
但管水母是其中的特例,因为模样就明显与正常水母不一样。最初它只是一个微小的个体,但通过无性繁殖不断Ctrl C + Ctrl V成一条漂浮在海中的长绳子。这无数个个体抱团取暖汇聚成一个大家族并各司其职,有负责找吃的,有负责继续克隆壮大家族,当然也有壮汉专门负责游泳——它们整齐排列在管水母顶端,依旧保留着钟状体标志性形状,被称为“泳钟”,这其中年轻的、个头小一些的个体在最前面掌管方向盘,年长一些的成员则会加大马力,拼命的喷射推进,规划着每日的深海旅程。
![]()
是的,这一长条都是管水母,盘旋在澳大利亚深海,最外围圆形直径约47米,预测体长120m。图源自网络
![]()
让我们来仔细看一下泳钟部分(a图),排在前面的是年轻的个体,越往后的是更年长的个体。我们通过个体2和12看出,它俩的横截面积(b)、出水口的方向(c)和喷射角度(d)都不一样。年轻个体喷射出垂直于中心轴的水流,易于改变前进的方向;年长的个体喷射出更平行于中心轴的水流,产生更大的推力。图源自文献3
还有另一位晶莹剔透的选手与水母同时进场,它叫樽海鞘,来自南大洋深水的寒冷海域,也巧妙地运用着喷射推进技术在大海中徜徉。但不同于水母同侧不同方向吸水喷水,樽海鞘花瓶一样的中空结构能够从一侧吸水、另一侧喷出,这个过程中顺带解决了就餐问题,一举两得。另外估计是借鉴了管水母的生活智慧,它决定也抱团取暖,短时间内通过无性繁殖克隆出一列深海小火车,每节车厢都会在不同的时刻启动喷射推进,完美的协同合作使得它们在深海像一团白色旋风,又如蛇一般蜿蜒的游动。值得一提的是,樽海鞘是开管式血液循环系统,血液能直接流经细胞,血流方向隔几分钟就会颠倒一次更是目前自然界独一无二的存在。
![]()
排成一列的深海列车,图源自网络
虽然水母深谙节能与合作,但身体结构的短板导致它们速度难以取得突破,在喷射推进领域仍有其它耀眼的选手。
头足类:喷射推进游泳的专业实践者
水母没有心,而头足纲游泳队的队员们有三颗心,更高级的身体结构使得它们把喷射推进技术玩的炉火纯青。
正如其名字所言,它们的头部位于眼睛附近,下面伸展着八只或者十只灵活的腕足,头上面外套膜包裹着内脏的一大团是胴部,相当于人类的肚子。三兄弟中经常被铁板的鱿鱼,是牛顿教练最虔诚的弟子,也是喷射推进机理研究者钟爱的研究对象。
![]()
一起区分一下夜市三兄弟吧!图源自网络+自制
在游泳时,鱿鱼通过头部两侧的开口将水吸入外套膜,它将套膜急速扩张,把自己压得更薄,只为腾出空间疯狂囤水;随后外套膜两边上好锁,它集中全身力量收缩肌肉,用巨大的压力将水从头部腹面唯一的出水口——我们称之为漏斗的地方喷出。狭窄的喷口喷出急速水流,产生了火箭一般强大的反作用力,这个力度甚至能冲出水面,加之类流线型的身材,鱿鱼的游泳速度最快能达到5-10m/s(体型大的鱿鱼会更快),不仅力压水母,更是打破了潘展乐的最佳记录。
![]()
手指的地方就是鱿鱼的漏斗,与之配套的还有其后端两侧与外套膜相连的软骨质结构,称为漏斗锁,作用是连接胴体和漏斗,确保在运动时水只从漏斗口出来而不从胴体周边出来。图自拍
![]()
为了吸取更多的水分,鱿鱼把自己的外套膜变薄,储存更多水分。在普通的游动中,它吸水后并不会全部喷射出去(喷出35%左右),而后再次吸水喷水。吸水时用鳍的摆动辅助前行。图源自文献4
![]()
鱿鱼内的海水流动示意图,图源自文献6
当然,智商高的头足类怎么可能少了自己的游泳小秘籍。它们的喷嘴自带智能调节:在喷水开始的瞬间喷嘴火力全开,随着外套膜内水量慢慢的减少,喷嘴也会跟着缩小,以此实现动力最大化;另外在喷射的过程中,喷嘴能在半球内360°随意旋转,轻松控制前进方向,堪比30年驾龄司机的方向盘。
不赶时间时,头足类会切换成放松模式,利用胴部的鳍做波浪状摆动,优哉游哉的向前向后、垂直上下游动欣赏着风景,墨鱼对此尤为偏爱,鱿鱼的鳍更多的是保持平衡。
![]()
墨鱼正在波动它的鳍,图源自网络
章鱼大多没有鳍,喷水推进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选择组合运动的前进方式。爬行是其中之一,除了一个主脑外,它还派八个副脑(其实是神经节)各管理一只腕足,为了避免八条腿同时走路脚忙脚乱,它每次只使用其中的两三只腕足交替前行,其余的就盘起来。这种方式蛮接近人类的,你是不是正在用两根手指在手机上打字呢?()当然智慧的章鱼还能猛地收缩头冠部一键起飞,或伸缩腕间膜像水母一样游泳,或完全张开腕间膜像小伞一样漂流;少数有鳍的章鱼会用鳍来帮助游泳,比如我国科学家发现的飞天烟灰蛸,它如小飞象一般煽动耳朵在深海飞翔,非常可爱。
![]()
飞天小章鱼,图源自文献14
当危险来临时,头足类迅速切换为紧急模式!把鳍紧紧的贴在身上,将外套膜吸水到“超膨胀”的状态,连续高速喷水,节省下吸水的时间迅速逃之夭夭。
另外,科研工作者们也在鱿鱼前进的后方观测到了涡流的存在。对于小鱿鱼来说,涡流会明显提高其游泳效率;而对移动速度快如离弦之箭的大鱿鱼来说已经微不足道,因为涡轮产生时,它此出已远。
值得一提的是,头足类之所以能如此高效地游泳,还得归功于它们的循环保障团队。大多数头足纲有三颗心,因为它们使用效率较低的来输送氧气,一个主心脏属实忙不过来,所以不得不进化出另外两颗鳃心脏专门为鳃供血,以满足在游泳时超高的氧气和能量消耗。有了这两个小弟,喷射推进游泳时主心脏干脆罢工了!因为外套膜的剧烈活动会暂时性的压迫血管导致血液断供,与其做无用功,心老大干脆躺平休息到游泳结束,这期间可是苦了俩小弟继续支撑血液循环,为辛苦工作的肌肉输送养分。正因为这种生理机制,头足类并不会频繁的喷射推进游泳,毕竟主心脏不能一直躺平,鳃心脏也不能一直加班。
头足纲游泳队的选手们正在出发台热身,但被旁边选手突然发出的鼓掌声吓了一跳!哇,水池都被它们喷出的墨染黑了!
扇贝:自我激励+
爆发式短距离游泳选手
想不到吧,今天出场的游泳选手里竟然还有扇贝?!而它正在出发台为自己鼓掌打气!
大众印象里,扇贝、蛤蜊等多种双壳贝类都是默默沉寂在泥沙中被赶海的人挖掘,或者是安静的躺在海鲜市场的摊位上,等待成为食客们的蒜蓉粉丝套餐……唯一的动态就是我们偶尔经过蛤蜊的摊位时,可能会被水流滋一身。
但贝类的生活方式可谓五花八门,多数瓣鳃纲贝类,比如我们常见的蛤(gé)、蚶(hān)、蛏(chēng)都是过埋栖生活,它们平时用发达的足把全部或者部分身体埋在泥沙中,有的悄悄伸一条水管出来呼吸、吃饭和排泄;腹足纲的鲍鱼和部分螺类走匍匐生活路线,它们通常在岩礁或滩涂上进行短距离匍匐前进,其宽阔而平滑的大脚颇有陆地蜗牛的风范;牡蛎是固着生活的肥宅,长大后的它紧紧贴在海边礁石,任凭风吹浪打也绝不挪窝;贻贝(也叫海虹或青口)、珠母贝、扇贝则选择附着生活,它们用细细的足丝附着在硬物上,不同于牡蛎的固执,附着生物们遇到危险时毫不恋旧,挥剑切旧丝,随时从獐子岛跑路。
![]()
从左往右依次是蛏子、鲍鱼、牡蛎、扇贝,当然大家可能更喜欢它们在餐桌上的样子。图源自网络
那扇贝,这种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双壳贝类怎么去寻找新家园呢?它没有宽阔平滑能匍匐的大脚,也没有能肌肉发达到能挖泥沙的足,于是它选择了一个让人目瞪口呆的方式——游泳。总是很沉默的扇贝,关键时刻选择在沉默中爆发,你可以碾碎它,也可以吃掉它,可你没法在心理上打败它。
作为贝类(除头足纲外)的独苗选手,扇贝同样也采用了喷射推进的游泳方式,它从热身开始就拍动着双壳给自己鼓掌加油,在水中亦是如此。我们爱吃那洁白且有嚼劲的贝丁,正是这位健身达人锻炼出的超强闭壳肌,它能精准控制两片贝壳的张合并完成一个游泳周期:第一步,闭壳肌舒张时,扇贝从四面八方吸进一大口海水到外套膜里;第二步闭壳肌收缩,双壳击了一个响亮的掌后闭合,此路不通,水流只能转而从铰链两边的空隙中快速挤出;第三步,借助反作用力优雅滑行出十几厘米远。不到0.3秒,扇贝就能完成一个游泳周期,最高瞬时速度可以达到30-50cm/s,别看每秒游动的距离虽短,但扇贝的身高不过10厘米左右,已经超出了自身长度的好几倍,这样算来其速度也可以媲美潘展乐了。
![]()
健身达人扇贝,图源自网络+自制。你以为这就是全部了吗?
与先前几位选手不同,扇贝拥有双流射口,虽然不对称的射流让它们的起停阶段有点踉跄,但转弯性能优势明显增强,甚至能完成原地后转等高难度动作。
![]()
鱿鱼和扇贝游泳模式对比,图源自文献9
另一个优势是扇贝的外壳。其中有一侧或者两侧有点鼓鼓的,从侧面看去这不刚好是流线型吗?水中运动的阻力看此情景绕道离去。
![]()
我会用我小而多的眼睛盯着你,嗯?图源自网络
壳体表面数十条放射状的肋(沟槽结构)也是深藏玄机。这又要请出我们之前讲的涡流,它们会在扇贝前进的过程中形成于这一条条小沟槽里,像稳定滚动的微型“轴承”,不仅将水流牢牢束缚在沟槽内,减少了因边界层分离产生的压差阻力;同时还降低了湍流与贝壳表面摩擦,于是阻力们又摇摇头离开了。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能不能在鱿鱼身上也整点沟槽结构,它可能会游的更快?
![]()
同求流体力学大神解释分析,海洋专业的作者CPU已烧,图源自文献8
虽然我们的扇贝选手爆发力强,可惜耐力稍弱,游一分钟就气喘吁吁得原地修整,但它坚韧、乐观的精神值得我们一直为它鼓掌欢呼。
鱼类:游泳界的钻石王者
我们在形容一个人游泳游得快时,使用的词语是“飞鱼”而非“飞贝”“飞鱿”,说明在人类的认知中,游弋四海的鱼类才是海洋真正的主人,游泳是它们毕生的信仰和追求。那大海中鱼才济济,派谁来参加比赛了呢?
一道闪电劈波斩浪,是金枪鱼、剑鱼和旗鱼,它们拥有庞大的体型、强健的肌肉、尖锐的吻和高展的鳍,是天赋和努力最好的结合体。
![]()
从左往右依次是金枪鱼、剑鱼和旗鱼,分辨它们的重点依次是像鱼雷、嘴好尖、嘴也很尖+背上有小旗子,图源自网络
鱼类的每一个部位为游泳提供了助力,为了更好的了解它们,我们将其全身大致划分为四个系统。
动力系统。鱼类作为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普遍采用了另一方式——“躯干-尾鳍摆动”来游泳,并主要分成了三个泳姿门派。
以盘亮条顺的鳗鱼和鳝鱼为代表的鳗式泳姿派。它们细长柔软,从头到尾化成正弦函数波动身体来前进,效率虽低却稳定。
鳟式泳姿派鱼数众多,鳟鱼、鲈鱼、鲱鱼等大多数硬骨鱼类都利用身体的后二分之一左右来产生波动,在操控性和速度方面达到了一种平衡。
能加入鲔式泳姿派的鱼类都是高精尖鱼才,它们通常都有纺锤形的外观和较高的尾鳍展弦比,仅依靠后三分之一或仅依靠尾鳍来产生超过90%的推进力,其中快速游泳选手比比皆是,金枪鱼就是这类泳姿的杰出代表。
![]()
三中泳姿:a)鳗行式,b)鳟行式,c)鲔行式,为了方便理解,其实还有鲹行式等其他几种方式因为比较相近省略了。图源自网络
下面我们以鲔式泳姿派弟子金枪鱼小蓝为例,简单讲述一下它打怪修炼的旅程。
话说小蓝在修炼过程中遇到了三个关卡。第一关小boss是一层粘稠的纱布,虽然柔软但是如甩不掉的牛皮糖般贴在全身,拖慢了小蓝前进的脚步。此纱布真面目乃是“摩擦阻力”,由水体粘滞性作用在物体表面产生的切应力生成。对付它的关键在于减少与水的接触面积,或者接触的表面足够光滑,鱼鳞和体表粘液就是鱼类多年来与它斗智斗勇的结果。小蓝也不例外,它的身体远看好像都没有鱼鳞,但仔细看才发现其鳞片极小、圆润且紧密,几乎形成了平滑的皮肤,于是这第一个boss轻松拿下。人类一看,这我得学啊!于是,贴身光滑的竞速泳衣、被禁的“鲨鱼皮”黑科技、刮除体毛、戴更贴合的硅胶泳帽……将对抗阻力的细节卷到极致,只为高手对决中游刃于毫秒之间。
![]()
自带光滑泳衣的金枪鱼,图源自网络
第二关的boss是一股打着旋儿的妖风,真名叫“诱导阻力”,长得活像飞机翼尖白色雾状涡流,来自于尾鳍上下不同的压力差。深谙流体力学的小蓝并不惧怕,直接亮出它的尾巴——如新月一般的高展弦比尾鳍,这展弦比与前进时的阻力系数专门反着来,数值越高,阻力越低。这小boss还没起势,就被小蓝轻松拿捏。
![]()
展弦比指的是翼展的平方与翼面面积之比,放在鱼上就是尾鳍翼展的平方和尾鳍面积之比,图源自网络+自制
终于迎来了大boss!这可不是普通小怪,而是阻力的集大成者——一堵由形状阻力砌成的高墙。我们小蓝没有丝毫畏惧,鱼雷一般的身材就是它最天然的减阻武器,队友小剑和小旗也毫不示弱,用又尖又长的吻一击就刺碎了这堵墙。另外,尾鳍强有力的摆动也自带消阻设备,究其原因仍然是老熟人——涡流。我们且看它们对涡流的熟练驾驭:整个鱼尾向左有力摆动制造了一个旋转涡流,到达最左侧后,尾鳍调皮的上扬又造成了一个方向相反的涡流;尾部回正使两个涡流就此相遇,虽然它们方向相反,但并不妨碍它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推鱼儿一把。涡流的强度随着尾鳍的力量和摆动幅度而增加,但是它们的旋转轴方向一直都是垂直于鱼前进的方向。
![]()
继续召唤流体力学大神出现,图源自网络
除了鳗式泳姿派,其余派的鱼类不只是在摆尾的后方会引起涡流,游泳时几乎不动的前半身也会造成一些涡流,它把与海底礁石、其它生物形成的涡流通通加以利用,全部变成了游泳的助力。所以说鱼类真是天生的泳者。
![]()
来自Taggart, 1969
这还没完,为了卷过对手,小蓝狠心将自己尾柄削的更细以减少阻力,坚信只要苦练肌肉就一定能游得更快。然而问题出现了:尾柄太细,不仅辛苦练出来的肌肉无附着之地,连高强度的游泳训练也难以承受。进退两难之际,小蓝尾柄两侧逐渐演化出了小小凸起,这类似斜拉桥的支撑设计不仅为肌肉提供了附着点,还增强了尾柄部位的刚性,小蓝和其它高速游泳的队友们对提升速度更有信心了。
![]()
图源自网络
幸运的是,由于小蓝它们一直在水中潜泳,成功避开了困扰人类游泳的中boss——波浪阻力。人类也很无语啊,仰蛙蝶自,哪个都得露头换气,但出水就会有波浪,阻力也就随之而来。曾经有选手在比赛中全程潜泳一骑绝尘,但也因为违背了健康和技术公平又被禁止了。
除了使用躯干-尾鳍推进的鱼类,还有很少一部分鱼使用其它鳍来作为游泳的推动力,比如我们很熟悉的海马(它属于硬骨鱼纲海龙目,是真正的鱼),因为它的尾鳍……呃,压根没有,所以只能依靠胸鳍和背鳍来游泳,结果可想而知,常年喜提游泳速度倒数第一名。
辅助平衡系统。鱼类的游动远不止尾鳍的功劳。胸鳍、腹鳍等成对出现的偶鳍,和背鳍、臀鳍等单独支棱的奇鳍默契配合,共同保持鱼身的平衡并辅助前进、转向。另外鱼身两侧各有一条或者多条小孔连成的“侧线系统”,能够敏锐捕捉到水的流向和压力变化,“看到”障碍物和天敌的位置等,为大脑提供高精导航数据。
![]()
非常明显的侧线,大自然针线活不错。图自拍
浮力系统。在大多数鱼类的腹中有一个名为“鱼鳔”的浮力调节器,正如阿基米德助教所说的,可以通过气体排开水的体积改变自己在水中的浮力,从而节约一些摆动的能量消耗。当鱼类想上浮时,鳔内的腺体细胞会吸收血液中的气体,膨胀的鳔让整体密度变小,于是它飘了;当它需要沉思时,鳔壁的肌肉收缩,将鳔内气体压回血液,于是它深刻理解了低调才是生存之道。还有一些鱼类的鱼鳔内壁有丰富的血管网,类似简易的“肺”,能直接从空气中吸收氧气,辅助鳃进行呼吸。
![]()
有的鱼鱼鳔是透明的,图自拍
呼吸与供能系统。鱼类的比赛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速度和爆发力的比拼,抢饭吃、躲避敌人的时候需要靠哥哥快肌(II型肌肉,白肌),它里面血管、肌红蛋白和线粒体稀缺,因而面色发白,反应迅速但后劲不足;一种是耐力的较量,洄游、日常巡游主要由弟弟慢肌(I型肌肉,红肌)来负责,因为富含血管、肌红蛋白和线粒体而面色红润,擅长有氧持久战。但我们的小蓝可是兼顾速度与耐力的全能型选手,所以它的骨骼肌自然清奇。研究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慢肌都是白色的,快肌的2.0版本IIa型肌肉与慢肌类似,同样富含血管和线粒体,也呈现红色,因而像弟弟一样相对适应高耐力的有氧运动,又有哥哥的爆发力。白肌发红,红肌更红,这一特征在我们的小蓝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
普通鱼和金枪鱼的快慢肌差别,图自拍+网络
小蓝是海洋里少有的区域性恒温鱼类,热量来源于红肌在游泳中摩擦生热,并通过独特的网络系统“逆流热交换器”保存回收,并集中供应给重要部位:它的头部和眼睛可达27℃,肌肉甚至能到30℃,新陈代谢也一直处于高效状态。为了提供足够的能量,小蓝有一颗比其它鱼类更大的心脏,还有点心动过速,即使在极寒的环境下,特殊的钙离子泵也能保证厚厚的心室壁能将充足的血液和氧气快递到代谢高的部位。
这么高的新陈代谢,不得多获取一些氧气?水流过普通鱼类柔软的鳃部时,血管会薅出其中的氧气送到全身血液。鳃肌已经退化的小蓝这样可不够,由于经常高速游动,它干脆一直张着大口,让水流高速冲过鳃部,过滤网般密集的鳃片迅速滤出其中的氧气,通过超薄的“水-血屏障”飞快扩散到血液中。为了承受这样剧烈的冲撞,它的鳃丝直接骨化,为这精密的呼吸器官内置了坚硬的钢筋。
![]()
逆流热交换器(左)骨化的鳃(右),来自文献11、13。ABA:入鳃动脉;AFA:入丝动脉;EBAs:出鳃动脉;EFA:出丝动脉;F:鳃丝; GA:鳃弓; GR:鳃耙
而为了保持充足的氧气供应,小蓝必须一直游到生命的终结,即使是睡觉也要保持每小时10-20公里的游速,否则就会因缺氧窒息而死。游泳是小蓝的信仰和宿命,虽然潘展乐和其他选手们在速度上永远无法与之相较,但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在一方泳池中奔赴所爱,就是人类生命最极致的澎湃。
好了,今天的出场选手已经集结完毕,在这场个性与速度的较量中,谁能真正的闪耀海洋泳坛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穿越最汹涌的季风,且听浪涛的回声”。2024年巴黎奥运会男子4*100米混合接力比赛是写下这篇超长科普的契机。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反复聆听这场浪涛的回声,并均以热泪盈眶结束,这不足4分钟的比赛中浓缩了中国泳坛40年来的不懈努力。而放眼世间万物,人类如此渺小,但我们对生理和智力极限的追求从未停止:我们没有翅膀,但能在飞机里与鸟类共享长空,俯瞰白云悠悠和大地阡陌;我们没有迅捷的四肢,但高铁的超音速时代已经呼啸而来,将千里之遥缩成转瞬之间;我们无法遨游深海,但现在蛟龙潜底、雪龙破冰,在深海和冰原中击水奋进;我们在古时候仰望苍穹,在诗句中寄托对明月和星辰的向往,但现在火箭腾空的火焰和嫦娥探测器将人类与浩瀚的宇宙相连。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
致敬大自然的每一种生物和每一个追求梦想的人类
愿我们的星球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Gemmell, B. J., Dabiri, J. O., Colin, S. P. et al., Cool your jets: biological jet propulsion in marine invertebrates[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2021,224, jeb222083.
2. Costello, J. H., Colin, S. P., Dabiri, J. O. et al., The hydrodynamics of jellyfish swimming[J]. Annual Review of Marine Science, 2021, 13, 375–396.
3. Costello, J. H., Colin, S. P., Gemmell, B. J. et al., Multi-jet propulsion organized by clonal development in a colonial siphonophore[J].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5, 6, 8158.
4. 王振龙, 李健, 杭观荣等. 生物喷射推进机理及其在仿生喷射推进装置中的应用
[J]. 机器人, 2009, 31 (3): 281-288.
5. 王振龙, 杭观荣, 王扬威等. 乌贼游动机理及其在仿生水下机器人上的应用[J]. 机械工程学报, 2008, 44 (6): 1-9.
6. 陈新军, 刘必林, 王尧耕. 世界头足类[M]. 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9.
7.Wells, M. J., Duthie, G. G., Houlihan, D. F. et al., Blood flow and pressure changes in exercising octopuses (Octopus vulgari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1987, 131(1): 175-187.
8. 胡彬莹. 防污贝壳表面纹理结构的流体阻力效应分析[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2019.
9. 王驭陌. 基于双孔射流推进的仿生扇贝机器人 [D]. 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10. 王如才, 王昭萍等. 海水贝类养殖学 [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8.
11. 符文雅, 韦露, 张鹏飞, 等. 金枪鱼鳃的形态结构与氧供给特征研究进展[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22, 37(5): 884–893.
12.黄雯晓, 韦露, 张鹏飞, 等. 金枪鱼心血管系统的特性与功能研究进展[J]. 海洋通报, 2023, 42(1): 112–120.
13.邹莹, 张鹏飞, 韦露, 等. 区域性温血金枪鱼的生理学特征研究进展[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3, 42(1): 156–164.
14.Tang, Y., Zheng, X D., Zhong, J L. et al. Flying in the deep: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Grimpoteuthis (Octopoda: Cirrata: Grimpoteuthidae) from the Caroline Seamount, with ecological adaptation of dumbo octopuses[J]. Organisms Diversity & Evolution, 2024, 25, 270-285.
编辑:亦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