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珊是老师眼里的“三好学生”。
成绩不错,不惹事,不顶嘴。
但她最近开始变得奇怪——
不上学的时候,就不愿出门,
朋友圈也开了三天可见,
她妈妈问她:“你最近在想什么呢?”
她总是说:“没事啊,挺好的。”
直到有一天,她在日记里写下: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每天醒来,都觉得好累没有意义。”
![]()
这不是叛逆,也不是“情绪波动”。
她可能正在经历一种被称为 “空心病” 的心理状态。
不是抑郁,不是焦虑,
是一种“无感、无望、无目标”的慢性空虚。
而这种状态,正在越来越多青少年身上出现。
空心病的青少年,常常有这些信号:
没兴趣,不想动,不想说话
![]()
看起来配合,实际上情绪淡漠
习惯报喜不报忧,不太表达真实感受
常说“我没事”,但目光呆滞、情绪低沉
表面上没问题,内心却像是关掉了情绪开关。
下面来看一组真实数据:
2022 年,中国青年报社对 12-22 岁青少年做过一项心理状态调研,超过 35% 的受访青少年表示自己“时常感到空虚与无意义”。
其中,很多人不会主动求助,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出口。
❓为什么会这样?
1. 过早被“目标绑定”
很多孩子从小就背负太多标签:
“要考重点”、“要懂事”、“要优秀”……
一路向前,却没来得及问一句:“我想要什么?”
2. 缺乏情绪表达空间
“你还年轻,有什么可烦的?”
“别想太多,专心学习。”
一句句“安慰”,把情绪堵了回去。
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沉默。
3. 情感连接断层
父母太忙、朋友太远,
只剩下短视频和游戏陪着他们度过每个深夜。
看似热闹,其实孤独。
![]()
那我们能做什么呢?
✅ 1. 倾听,不打断,不立刻纠正
当孩子说“我感觉很没意义”,
别马上回:“怎么会呢,你已经很好了!”
你可以先说:“我听懂了,你想多讲一点吗?”
他们需要的,不是立刻解决问题,
而是:被理解,被看见。
✅ 2. 从情绪开始,而不是成绩或目标
少一点“最近学习怎么样”,多一点“最近你开心吗?”
不谈目标,先谈感受。
他们不是没话说,只是没找到人说。
✅ 3. 帮他找回“被点燃”的时刻
带他回忆小时候的热爱、尝试新鲜的事情,
一起画画、做饭、看展览……不是为了结果,
而是重建:“原来我还可以有兴趣、有期待”。
你在他身边的每一次用心陪伴,
都是一点点在填补他的“内心空洞”。
![]()
最后想说:
不是所有的青少年都会大吵大闹。
有些孩子,是在安静中崩溃的。
别等到他们彻底掉线,才发现他们其实一直在呼救。
你的一句轻声询问,一个真实的陪伴,
也许就是他们翻过低谷的那根拐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