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一台扫地机器人的增长战争
![]()
人形机器人还在发布会走秀时,扫地机器人早已走进千万家庭。这个圆滚滚的“清洁工”,卷走灰尘的同时,也把整个行业拖进了增长与焦虑的漩涡。
2024年深秋,赛道头部玩家石头科技交出了一份“矛盾”的三季报:前三季度营收120.66亿元,同比暴涨72.22%;归母净利润却只有10.38亿元,同比下降29.51%。
就像一个呼吸急促的跑者,心率拉到最高,脸色却透着苍白。这不是石头科技一家的难题,而是整个智能清洁电器行业的集体投影——被资本、技术和营销裹挟的“红皇后时刻”,已经到来。
一、停不下来的奔跑:增收不增利的必选项
![]()
单看营收,石头科技的增长势头确实够猛。即便在竞争加剧的第三季度,单季营收依然同比飙升六成。
但光鲜数据下藏着隐忧: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仅小幅增长2.5%,远跟不上收入增速。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反差,在前三季度表现得更明显——营收涨超七成,利润却跌了近三成。
石头的增长逻辑其实很直白:市场铺得更广,价格压得更低。今年以来,海外渠道不停扩张,国内销售更是火力全开。
产品端坚持“高配中价”打法,旗舰机型P20UltraPlus堆料十足:激光雷达、动态双臂、底盘升降、超强吸力样样不缺,售价却停在主流水平。
高性价比加狂轰滥炸的营销,确实把销量做上去了,但利润表也被拖得“捉襟见肘”。财报显示,前三季度销售费用飙到31.8亿元,同比直接翻倍。
石头的算盘可能是:先靠技术和性价比突围,再用规模摊薄成本,借马太效应拉开差距。可问题是,扫地机器人赛道根本没有“赢家通吃”的终局。
现在国内品牌的份额差距并不悬殊,渠道集中度也不高。除了石头、科沃斯、追觅、云鲸这些老玩家,家电厂商、白牌玩家甚至跨界而来的大疆,都在分食市场。
这些玩家要么家境殷实,要么技术扎实,根本不可能被轻易“卷死”。过度追求规模,反而容易陷入投入产出失衡的陷阱。
石头不可能不懂这个道理,但行业生态逼着它停不下来。当资本、渠道和舆论都把预期绑在“持续高增长”上,没人敢主动减速。
对上市公司来说,数据一放缓就可能被恶意解读,估值承压;对想冲刺IPO的玩家来说,数字不漂亮就没资格讲故事。正在筹备赴港上市的石头,更是输不起。
就像《红皇后效应》里说的:“只有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当所有玩家都开始狂奔,速度本身就不再是优势。
二、创新焦虑:从扫地到“打杂”的偏航
摆脱红皇后困局的办法,书里其实写过:“如果想去别的地方,就得比现在跑得更快。”放在行业里,就是靠技术创新实现维度跃迁。
![]()
英伟达靠CUDA重生,大疆靠技术终结消费级无人机之战,石头也在往这个方向使劲。前三季度研发投入10.28亿元,同比增长60.56%,投入力度不算小。
可问题在于,扫地机器人赛道到底有没有“跃迁”的空间?看看智能手机的前车之鉴,或许能找到答案。
智能手机头十年里,安卓厂商都在做“加法”:HTCSense塞满炫酷插件,魅族、小米靠“可玩性”讨好发烧友。短期确实造了热度,拉了销量。
但长期来看,这些噱头没颠覆行业,反而让系统越来越臃肿,流畅度直线下降。直到近年,厂商才回过神来,重新打磨底层体验。
现在的扫地机器人行业,正重复着当年的老路。各家新品的创新越来越“花哨”:机械臂、机械足、AI对话、情绪识别,想象力拉满。
原本只负责扫地的机器人,现在要帮着逗猫浇花、收纳物件,甚至在小黑板上教孩子做题。人形机器人还没上岗,它先把“兼职”干遍了。
这场技术狂欢的背后,是行业的创新焦虑:当核心清洁功能快挖到头,只能靠附加功能证明自己还在进化。
可消费者的核心痛点根本没解决。社交媒体上,关于石头、科沃斯等品牌的抱怨从未断过:边角扫不干净、动不动就卡壳、地毯清洁不到位。
业内人士戳破了真相:软件噱头还好修复,硬件加模块就麻烦了。有限的机身空间里,新模块会挤压电机、传感器这些核心部件的位置,故障概率和维护成本也跟着涨。
对现在的扫地机器人来说,真正的进化不是“多做事”,而是把扫地这件本职工作做到极致。连地都扫不明白就琢磨聊天,多少有点本末倒置。
三、出海求生: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
国内市场卷到白热化,出海成了石头科技们的破局关键。虽然2024年三季报没披露海外数据,但去年的数据已经很能说明问题:海外收入63.88亿元,占比高达53.6%。
可硬件出海从来不是“复制粘贴”卖货那么简单,得一城一地慢慢啃,适配当地的“清洁哲学”。
智能手机厂商早就趟过这条路:东南亚高温断电多,就得优化电池和散热;非洲用户肤色不同,就得调整美颜算法。
投影仪厂商也一样,韩国用户爱模拟高尔夫,就针对性开发功能;日本房间小且天花板有插座,就把投影和灯做在一起挂顶上。
扫地机器人的本地化要求更高。欧美家庭地毯厚,对吸力和滚刷要求不同;日韩房间紧凑,避障精度得升级;不同国家对噪音的容忍度,更是天差地别。
石头已经开始调整策略,比如靠割草机器人切入欧美市场,避开扫地机器人的正面竞争。在越南这样的新兴市场,还学着科沃斯的打法铺线下渠道,适配当地消费者“信实体店”的习惯。
为了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石头甚至在2024年第四季度启动了越南代工生产业务,成为行业里较早布局海外产能的品牌。
但出海的投入短期内会进一步压缩利润。渠道铺设、本地化研发、海外团队搭建,每一项都要砸钱。可对石头来说,这已经不是选择题。
国内市场增长见顶,内卷看不到头,把过剩的研发和生产能力投向全球,在多元需求里找新机会,成了唯一的长线解法。
四、行业困局:谁能先跳出“红皇后陷阱”?
石头的困境,是整个清洁电器行业的缩影。现在赛道上的玩家,都陷入了“不卷等死,卷了亏死”的循环。
科沃斯、追觅等老对手,同样在价格战和营销战里消耗;家电巨头带着供应链优势入局,白牌厂商靠低价抢市场,连大疆这样的跨界玩家也来分一杯羹。
大家都在做两件事:要么把营销费用拉满换增长,要么在产品上堆无关功能造噱头。可这些操作,都没解决行业的核心问题。
用户真正需要的,从来不是能陪聊、能浇花的“全能管家”,而是能把角角落落扫干净、不卡壳、少出故障的“专业清洁工”。
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在硬件上增加一个非核心功能,不仅要挤占核心部件空间,还会让研发成本增加15%以上,故障概率提升20%。
与其在这些“花架子”上浪费精力,不如把资源投入到核心技术突破上:比如提升避障算法精度,优化电机吸力和续航,解决地毯和地板的切换难题。
当年大疆能终结无人机混战,靠的不是附加功能,而是把飞行稳定性和影像质量做到了极致;英伟达能重生,靠的是CUDA架构建立的技术壁垒。
对石头科技们来说,现在最该做的,或许是放慢“奔跑”的脚步,重新聚焦清洁本质。毕竟,能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的产品,从来不怕没有市场。
扫地机器人的终极战场,从来不是营销数据的比拼,也不是附加功能的炫技,而是谁能先跳出“红皇后陷阱”,把“扫干净地”这件事做到无可替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