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这天,乌克兰全境突然被爆炸声和防空警报声笼罩,俄罗斯发起的大规模空袭,一下子把这个已经被战争拖了三年多的国家,推向了更艰难的境地。
俄军一口气投下超过450架无人机和45枚导弹,目标没有瞄准前线战场,反而直奔能源设施和跟核电站相关的供电设施。
这种规模的空袭在俄乌冲突里都算少见,哈尔科夫州的兹米耶夫斯卡亚火电站、波尔塔瓦州的油气加工厂,还有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热电厂,都成了轰炸目标。
导弹和无人机像雨点一样落下,天然气储存设备被炸毁,供电线路断成一截截,连城市里的有轨电车都因为电力突然波动起了火。
![]()
乌克兰空军说拦截了不少来袭武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拦截效果并不理想,全国40多个城市的电力容量直接降到零,哈尔科夫、波尔塔瓦这些地方黑灯瞎火了好一阵子。
居民们只能摸黑找蜡烛,冬天里没水没电没暖气,日子过得格外艰难。
基辅到哈尔科夫的电力列车半路抛锚,当局没办法,只能用内燃机车把它拖走,连克拉马托尔斯克的前线运兵列车都暂停了服务,这对乌克兰的后勤补给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本来想只说袭击带来的表面破坏,但后来发现,这次俄军用到的武器,才是更值得琢磨的点,其中13枚伊斯坎德尔K巡航导弹,可是当年中导条约明确禁止的武器。
![]()
中导条约失效后的实战首秀
伊斯坎德尔K的登场,让这场空袭的意义远超普通的基础设施打击。
这款导弹是9M729型巡航导弹的发射平台,射程早就超过了500公里,速度能达到7马赫,还能在飞行末段变轨,甚至释放诱饵弹,想拦截它难度极大。
它之所以特殊,是因为曾经被INF条约限制,这个条约本来禁止射程在500到5500公里之间的陆基导弹,美国以前就指责俄罗斯偷偷开发这款导弹,最后导致2019年INF条约彻底崩盘。
2025年8月,俄罗斯外交部宣布结束相关的自愿禁令,没想到才过了三个月,这款导弹就直接出现在了乌克兰战场。
![]()
除了伊斯坎德尔K,俄军还动用了18枚伊斯坎德尔M弹道导弹、10枚匕首高超音速导弹和3枚口径巡航导弹。
如此多类型的精确制导武器集中使用,看得出来俄军这次是有备而来,更让人关注的是,伊斯坎德尔K不仅能装常规弹头,还能搭载核弹头。
这次虽然用的是常规弹头,但打击的却是核电站的供电设施,这其中的警告意味,恐怕没人敢忽视。
俄军的战术也明显变了,以前还只是单点打击关键目标,现在直接换成了“导弹+无人机+滑翔炸弹”的组合拳,专门盯着能源系统打,目的就是要系统性摧毁乌克兰的基础设施。
![]()
大量伊朗产的沙赫德-136无人机也派上了用场,这种无人机成本低,效率却不低,专门顺着铁路炸火车头和站台,硬生生切断了乌克兰的后勤补给线。
如此看来,俄军不仅是想削弱乌克兰的战争潜力,还想通过这种方式检验新武器的实战能力。
毕竟对于任何一支军队来说,战场都是最好的武器试验场。
乌克兰能源公司Ukrenergo报告说,这次设施损坏的规模,已经超过了之前几次袭击,发电容量锐减,就算抢修好了,也只能无奈地继续执行轮流停电计划。
袭击造成的伤亡虽然不算特别惨重,只有7人死亡、十多人受伤,但对民生的冲击却是全方位的。
![]()
居民们在严寒中应对停电停热,前线士兵因为补给中断面临更大压力。而比民生冲击更让人揪心的,是核安全风险。
欧洲面临的潜在危机
很显然,俄军把打击目标对准核电站的供电设施,绝非偶然,乌克兰官员透露,有两座核电站的供电设施遭到瞄准,这个消息一出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立刻发出了紧急警报。
要知道,核电站的稳定运行离不开持续的电力供应,一旦供电出问题,很可能引发严重的核安全事故。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次空袭发生前一个月,也就是2025年10月,俄罗斯刚进行了大规模核演习,模拟的是报复性核打击。
![]()
前脚刚练完核打击,后脚就用能装核弹头的导弹袭击核相关设施,这波操作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核威慑。
普京之前就说过,俄罗斯有权回击那些允许武器攻击俄罗斯的国家,这次袭击,更像是在试探西方的底线。
IAEA后来确认,俄罗斯占领的扎波罗热核电站修复了第二条外部电源线,但这并没有消除整体的风险。
毕竟只要冲突还在继续,核电站就始终处于危险之中,欧洲各国对此也是忧心忡忡,毕竟核污染可不认国界,一旦发生泄漏,整个欧洲都可能受到影响。
![]()
国际社会的反应也很迅速,北约秘书长鲁特表示,要强调北约的核威慑能力,之前的演习很成功,就是要给对手释放明确信号。
联合国的报告显示,2025年前五个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基础设施的攻击,导致平民伤亡比去年同期多了不少。
乌克兰这边自然是急着寻求援助,请求盟友补足防空系统和远程导弹,但特朗普政府直接拒绝了提供汤姆霍克导弹的请求,这让乌克兰的处境更加艰难。
而欧洲内部的态度也不一致,匈牙利就从美国那里拿到了豁免,继续使用俄罗斯的油气,但白宫说这种豁免只有一年。
![]()
俄乌冲突打到现在,已经不再是两国之间的事情了,背后牵扯着大国之间的博弈。
俄罗斯之所以敢动用中导条约禁止的导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先退约,俄罗斯认为自己是在回应西方的行动。
北约则把伊斯坎德尔K对应的9M729导弹称为SSC-8,将其看作是兼具核与常规载荷的重大威胁。
俄罗斯的军工产能也在不断提升,计划到2027年生产1200枚伊斯坎德尔M导弹。
![]()
而乌克兰这边,也在加强对俄罗斯炼油厂和管道的无人机攻击,双方你来我往,形成了恶性循环。
袭击发生后,国际油价也出现了波动,俄罗斯作为石油天然气大国,这波操作也影响到了全球能源市场,欧洲不得不赶紧寻找替代的能源来源。
俄乌冲突从2022年2月全面爆发到2025年,已经持续了三年多。
2022到2023年冬天,俄罗斯就多次轰炸乌克兰电网,让数百万乌克兰人在黑暗和严寒中过冬。
![]()
现在2025年冬天又要来了,这次的袭击规模更大,破坏更严重。
泽连斯基之前说过战后不求第二任,但现在他必须先应对眼前的危机。
他的胜利计划包括地缘政治和军事改革,但在当前的局势下,这些计划的实现难度可想而知。
俄罗斯的意图很明确,就是通过削弱乌克兰的工业和民众士气,逼迫乌克兰回到谈判桌前,但泽连斯基坚持要北约加强保护,双方的立场僵持不下。
毫无疑问,2025年11月8日的这次空袭,是俄乌冲突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
![]()
俄罗斯用中导条约失效后的禁运导弹,加上直指核相关设施的威慑动作,向乌克兰和西方释放了强烈的信号。
这场冲突已经越来越多地牵扯到核安全、能源格局和大国博弈,性质变得越来越复杂,最让人揪心的还是普通民众,无论冲突的走向如何,他们都是最大的受害者。
停电停热、流离失所,还要时刻面临生命危险,俄罗斯想通过这种方式突破北约东扩带来的压力,乌克兰想在西方的支持下守住自己的国家,双方谈不拢,战争就只能继续。
如此看来,后续可能还会有更多类似的打击行动,国际社会的干预也可能会进一步增加,但战争从来没有赢家,希望双方能早日回到谈判桌前,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分歧,让笼罩在欧洲上空的核阴云早日散去,让普通民众能重新过上安稳的日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