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
![]()
最近,有个相识多年的老友找我聊天,聊着聊着,他突然认真地问我:“你没有抑郁症吗?”
这位朋友曾经确诊过抑郁症,还为此辞了职、停了工,在医院里断断续续治疗了好几年才慢慢好转。他的这份“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我独自生活多年,做旅游工作常年在路上“颠沛流离”,原生家庭没给过多少温暖,感情经历更是剪不断理还乱。更巧的是,金牛座的执拗、INTJ的理性孤高、属鼠的敏感多思、A型血的极致较真,仿佛得抑郁症的“buff”都快在我身上叠满了。
可说实话,我从没认真琢磨过这个问题。如今“抑郁症”确实太普遍,普遍到有时竟像种“流行”,仿佛不沾点情绪困扰都显得不合群。我忍不住反问他:“那抑郁症到底有啥表现?”
朋友想了想,又问:“你会不会看影视剧总容易落泪?”我果断摇头:“完全不会,我打心底清楚那些都是演的,剧情是编的,情绪是设计的,实在代入不进去。”他又问:“那你会不会晚上睡不着,翻来覆去回想过去,总觉得自己哪里做得不对,越想越自责,越想越清醒?”我琢磨了几秒,笑着说:“那也没有。真要夜深人静瞎琢磨,我脑子里只有三句话——‘我怎么这么牛逼?’‘这事换别人肯定搞砸,也就我能扛下来’‘那些让我糟心的人,说白了都是蠢货’。”
![]()
朋友听完当场笑出了声,拍了拍我的肩:“没事,你这状态,离抑郁症远着呢!”和他聊完,我盯着窗外愣了好一会儿,突然反应过来:似乎我早已在无形中,摸索出了一套“抗抑郁”的秘诀——那就是“永远坚定地站在自己这一边”。
“永远坚定地站在自己这一边”,这话听起来像句不痛不痒的废话,甚至该是人的本能才对。可现实里,太多人恰恰栽在“不肯放过自己”上。我们总习惯用最苛刻的标准审视自己,犯一点错就无限放大,别人的一句评价能在心里翻来覆去琢磨好几天,把自己逼到自我否定的死胡同里。就像我这个朋友,当初确诊后,最折磨他的不是病症本身,而是总在反复追问“为什么是我?”“我是不是太没用了?”,把外界的压力、他人的期待,全都变成了扎向自己的“刀子”。
而我好像天生就带着点“护短”的本能,护的正是自己。工作不顺时,我不会一味责怪自己能力不够;感情受挫时,也不会纠结“我哪里不好”;就连原生家庭带来的遗憾,我也早早就想通了:那是上一代人的课题,不该由我来背负愧疚。我基本上不会让自己陷入“如果当初”的内耗里,更不会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或许有人说这是自私,是盲目自信,可我觉得,这应该才是对自己最基本的温柔。生活本就够难了,我们要应对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未知的变故,要是连自己都不站在自己这边,那日子该多难熬?
![]()
“永远站在自己这一边”,不是让我们变得傲慢自负,也不是教我们逃避问题,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愿意接纳自己的所有不完美——接纳自己的脆弱,也肯定自己的坚韧;允许自己犯错,也相信自己有改正的能力。当你学会和自己和解,把对自己的苛责换成鼓励,把自我否定变成自我认可,那些让你焦虑、抑郁的情绪,自然就失去了扎根的土壤。
后来我又把这个“秘诀”分享给了朋友,他笑着说:“你这心态,真该让更多人学学。”其实我知道,不是我有多特别,只是我早早想明白了:人生是一场和自己并肩作战的旅程,只有永远和自己站在同一战线,才能在起起落落的生活里,始终拥有对抗一切阴霾的勇气。
所以,记得常常跟自己说:“我怎么这么牛逼?”而这份“永远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勇气,或许恰恰才是治愈一切情绪内耗的良药。
用有趣的角度看世界,做最有态度的旅行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