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机场又送56名医护赴非:60年援外路,他们把光明带到另一片大陆
下午三点多,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的出发大厅里,56个蓝白相间的行李箱整整齐齐码成两排。箱子上的标签写着“中国援外医疗队”,拉杆上还挂着小国旗——这是要送去刚果(布)和加蓬的医生护士,要在那边待整整一年。
![]()
人群里有位穿碎花裙的大姐抹眼睛,她攥着儿子的白大褂衣角不肯放:“不是说今年能调回天津?咋又去那么远?”小伙子蹲下来帮她理围巾:“妈,那边好多老人眼睛看不见,等我把他们治好了,咱们国内的基层也能多去几次。”
这56个人里,有主刀十几年的眼科主任,有刚工作三年的护士,行李里除了个人用品,全塞满了手术耗材和常用药。不是医院不给配,是他们知道非洲当地缺这些——有些药在当地买不到,有些器械运输麻烦,不如自己带着踏实。
天津从1963年开始往外派医疗队,比好多人年纪都大。算下来60年,光是为非洲患者做白内障手术就有46200多台,看眼病的人次超过84万。这些数字搁这儿摆着,不是说要跟谁比,是真真切切让好多人重新看见了天。
网上有人说:“先把国内农村的眼科搞好呗,基层多少老人等着做白内障手术?”这话听着在理,可您细想,医疗这事从来不是“二选一”。天津本地的眼科专家也在下乡,可援外医疗是另一种责任——就像邻居家着火了,你能说“我家还没收拾好,不管”?
这些医生护士也不是没见过国内的苦。有位护士长跟我说,她老家在河北农村,小时候村里老人得了白内障,要么硬扛着看不见,要么跑几十里路去县城,还不一定能排上号。现在国内条件好了,可非洲有些地方更难:医院连基础设备都没有,老百姓生了病只能等。
“我们去不是当‘救世主’,就是用自己学的本事,让人日子好过点。”出发前培训时,带队的老院长说了这么一句。他们要面对的不只是手术,还有语言不通、停电停水,甚至当地百姓一开始不信任“外国医生”。可这些年下来,好多患者做完手术拉着他们的手哭,说“终于能看见孙子长啥样了”。
有人觉得援外是“赚名声”,可真去了才知道,那是拿时间换真心。有个护士去年回来,说最难忘的是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先天性白内障,之前只能摸着走路。手术做完,小姑娘扑进她怀里喊“妈妈”——不是亲的,是孩子第一次看清了人。
现在这56个人又要出发了。他们的护照上盖满戳,行李箱磨得掉漆,可眼睛里亮得很。就像60年前第一批援非的天津医生那样,他们知道,有些事比“身边”更重要——比如让另一个大洲的人,也能摸到阳光的温度。
咱不是说要忽视国内医疗需求,是这两件事根本不冲突。就像一个人既要顾好自家院子,也得伸手帮邻居修修漏雨的屋顶。天津这些医生护士,不过是把“治病救人”的本事,从天津的医院,带到了更远的地方。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资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