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在十月底播出的一段海上试验画面引起了外界关注。画面显示,一艘舰艇在近海进行无人机起降试验,甲板上有小型直升机式无人机进行多次着舰和固定操作。国内媒体和外媒随即把这艘船称作“迷你无人机航母”,并披露了它的名称为“中船探索者01号”。公开的影像和卫星图像结合分析,让人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这项试验并非简单演练,而是系统性的能力验证。
![]()
公开画面里出现的无人机型号是被称为AR-500CJ的新型舰载无人直升机。它在海上执行起降动作时显示出的自主能力很明显:在四到五级海况时,凭借自身惯性测量和视觉导航,精确定位并降落到运动中的甲板上。降落后的固定过程也经过设计,机体通过一种电动鱼叉与格栅装置迅速锁定在甲板上,能避免被风浪移位或翻倒。整个流程从起飞、返航到着舰和停固,都是带有自动化和专门化控制的,表明海上自主起降技术已走到实践环节。
再看舰体本身,外媒结合卫星和公开视频估算,该舰长约一百米,宽约二十五米,满载排水量接近一万吨。体量远小于我国的075型两栖攻击舰,所以被冠以“迷你”之名。甲板并没有走传统航母的直线长方形路线,而是采用了梯形布局,这样能给直升机式无人机腾出更安全的起降空间。舰桥并非传统大型岛式结构,而是在右舷靠近艏部设置了一个小巧的舰岛。这个舰岛分成三层,上层装配雷达和长距离通信天线,用于探测和通信;中层放置无人机操控以及任务处理系统,负责实时监控和指挥无人平台;下层则是航海指挥舱,负责舰艇本身的航行操控。将舰艇航行与无人机作战指挥分开布置的做法,让两套系统互不干扰,工作效率更高。
![]()
从功能定位上讲,这不是一艘改装的通用试验船,也不是传统的910型综合试验舰。它的结构、甲板设备、机库和调度系统都围绕无人机展开,使无人机成为舰艇的核心。甲板上没有弹射器、拦阻索等传统航母装备,取而代之的是针对无人机起降和调度的专用机械与固定装置。机库被专门设计以适应不同型号无人机的存放和维护需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便于快速更换和检修。总体设计理念不是向大型有人航母靠拢,而是把无人平台放在第一位,从船体形状到内部空间分配都围绕这一目标来做。
从试验机的发展AR-500CJ并非一夜之间出现。它在2022年已在鄱阳湖完成过首次试飞,三年内从陆地平台扩展到海上试验并公开展示,进展速度明显。机体的最大起飞重量约六百公斤,可携带约一百五十公斤的负载,用来挂载光电吊舱、海上监视雷达或激光指示器等设备。动力上采用煤油发动机,这种动力在后勤补给和安全性方面更有优势。续航时间在六到七个小时之间,适合在近海执行长时间巡航和监视任务。AR-500CJ能实现通信中继、海面侦察、目标识别与打击引导等多种任务,使其在编队中既能担任传感器角色,也能为其他武器系统提供目标信息。
![]()
船体的制造背景也值得注意。该船由民用造船厂建造,使用的材料和工艺要求相对于主力军舰更低,这样既降低了建造门槛,也显著压缩了成本。据外媒估算,单舰造价可能仅为传统航母的很小一部分。这种成本优势使得同类型平台更容易扩展部署,便于形成数量上的覆盖和分布式作战的基础。
在战术运用上,这类迷你无人机航母可与现有有人大型舰艇形成互补。传统大舰负责远洋的制空和重点打击任务,迷你平台则承担近海的侦察、对潜、水面监视和电子战等相对重复性强的任务。把这些繁琐或高耗时的职责分摊给小型无人化平台,有助于释放主力舰的作战能力,提高整体编队效率。这种“高低配”思路在海上作战中能带来更灵活的任务分配方式,并有利于发展分布式、网络化的海上战斗群。
![]()
对比国际同类发展,公开资料显示美国在舰载无人机领域有长期投入,但其X-47B等项目因成本和技术问题遇到阻碍,现在更多重心放在舰载无人加油机和其他方向,尚未形成广泛替代有人航母的方案。俄罗斯方面,受限于经济与技术条件,目前在舰载无人机和配套小型航母化平台上的成品并不多。相对而言,此次画面显示的中国试验在某些方面走在前面,尤其是在将无人机与专用小舰体结合并进行公开测试上,具有一定的先行示范作用。
公开播放这类试验过程本身也有意义。把试验画面向电视和网络公开,说明技术已达到能公开展示的自信程度。这既是技术成熟度的表现,也是向外界传递一种能力存在的信号。对于内部研发链条来说,公开试验能加快数据积累和验证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改进软硬件适配。对外则可展现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装备思路,影响其他国家的战术与装备选择。
![]()
向未来这类平台还有延展空间。现在的设计和试验以小型无人直升机为主,但如果未来需要搭载更大、更重的攻击型无人机,平台在排水量、甲板强度、甲板调度能力上会面临新的要求。外媒曾提出设想,若更换成吨位更大的攻击无人机,此类迷你航母或可承担更远海的打击任务,但这属于推测,需要更多的工程改动与验证。眼下现实的方向还是以近海监视、反潜侦察、通信中继和打击引导为主。
把这艘试验舰和AR-500CJ放在中国无人化发展轨迹里可以把它视为长时间积累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就有用于武器试验的“毕昇号”之类平台,之后又有专门的910型试验舰为水下装备测试积累经验。如今把重点转向无人化、航母化的轻量级路径,是一种演进。低成本民用船厂建造、专业化平台设计、无人机与舰体协同作战的结合,是当前推进海上无人化的实际样本。
![]()
综上,中船探索者01号与AR-500CJ的联合试验,展示了一种以无人机为核心、以小型专用舰为载体的海上作战思路。技术上的成熟度、成本上的优势和战术上的灵活性,可能促使这种装备在日常近海任务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未来它是否会成为常态化力量的一部分,取决于更多海况下的长期验证、战术体系的适配以及与现有舰队的协同能力。现在公开的事实显示,这一方向已经从概念和试验迈向更实用的阶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