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美国杜克大学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系的副教授盖瑟,联合博士后研究员埃莎・奈杜,在《实验心理学杂志:总论》发表一项最新研究。
![]()
该研究通过四项实验证实,手势并非单纯的个人习惯或风格,而是与种族认同紧密绑定的文化表达,且不同种族对 “自然” 手势的认知差异,可能影响跨种族交流效果。
身份激活
研究团队首先聚焦混血(黑人 / 白人)群体,探究身份认同对得住手势的影响。
2025 年 9 月,在杜克大学实验室中,研究人员通过图片、文字等材料,分别强化参与者的黑人身份与白人身份。
![]()
激活黑人身份时,展示非洲文化符号、黑人社区成就等内容,激活白人身份时,则呈现欧洲传统元素、白人社会议题相关信息。
结果显示,身份激活对得住手势的改变十分显著:当黑人身份被强化后,参与者使用手势的频率提升约 35%,动作幅度扩大近 40%。
而白人身份被激活时,手势频率下降 28%,幅度缩小 32%,这表明,即便在同一个体身上,手势使用也会随文化身份的切换灵活调整,进一步印证手势与种族认同的深度关联。
![]()
从现实意义来看,这一发现打破了 “手势是固定个人特征” 的认知。
生活中,人们常以 “某人说话爱比划”“某人肢体语言少” 来定义他人,却忽略了背后可能的文化身份因素。
比如,一位混血者在与黑人亲友相处时手势增多,与白人同事交流时手势减少,并非 “刻意改变”,而是身份认同自然驱动的结果。
![]()
若能理解这一点,在跨种族互动中,就不会误将手势差异当作 “不礼貌” 或 “不自然”,从而减少不必要的误解。
群体差异
为摸清不同种族对手势的认知偏差,2025 年 8 月,研究团队开展了手势感知实验。
他们招募黑人与白人受试者各 200 名,让其观看一系列视频片段,视频中,黑人与白人演员分别以 “频繁手势” 和 “极少手势” 两种方式说话。
受试者需评价 “哪种说话方式更自然”“对发言者的好感度与能力认可度如何”。
![]()
实验结果呈现明显的群体特征:黑人受试者中,82% 认为黑人演员频繁使用手势更自然,78% 对这类演员给出 “积极”“有能力” 的评价。
而白人受试者中,76% 觉得白人演员极少用手势更符合 “典型特征”,73% 对少手势的白人演员评价更高。
只有当演员的手势符合其种族群体的文化预期时,才更容易获得正面感知。
这种认知差异的背后,是长期文化熏陶形成的 “隐性规范”。
![]()
黑人社区中,丰富的肢体语言常被视为 “热情”“真诚” 的表现,是沟通中重要的情感传递工具,而白人社会更倾向于 “内敛表达”,认为过多手势会分散对内容的关注。
真实场景
为验证实验室结论在真实场景中的适用性,研究团队分析了美国热门电视访谈节目《塔维斯・斯迈利脱口秀》2024 年 1 月至 2025 年 6 月的影像资料。
![]()
该节目主持人塔维斯・斯迈利为黑人,嘉宾涵盖不同种族,且交谈均为自然互动,无剧本设计,能真实反映日常沟通中的手势使用情况。
研究人员统计了主持人与不同种族嘉宾互动时的手势数据:与黑人嘉宾交谈时,斯迈利平均每分钟使用手势 12.6 次。
与白人嘉宾互动时,每分钟手势次数降至 7.8 次,减少约 38%,同时,黑人嘉宾在与斯迈利交流时,手势频率也比与其他白人主持人对话时高 29%。
![]()
这种 “对方是同种族,手势就增多” 的现象,被研究团队称为 “沟通中的文化同步”。
这一发现与日常生活经验高度契合,比如,在黑人主导的聚会中,人们的肢体语言普遍更活跃,而在白人为主的商务会议上,手势使用会更克制。
这种文化同步是无意识的,却能让同种族沟通更顺畅,相似的手势习惯能传递 “我们是同一群体” 的信号,增强信任感与亲近感。
![]()
但反过来,当不同种族群体交流时,若一方按自身文化规范使用手势,另一方不理解,就可能出现 “话不投机” 的情况,这也是跨种族沟通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沟通启示
综合四项研究结果,盖瑟与奈杜在论文中强调,手势是 “植根于特定文化的表达方式”,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辅助语言,更在于传递种族身份信息。
而不同种族对非语言行为的预期差异,正是跨种族沟通障碍的重要来源,若将自身文化中的手势规范当作 “唯一标准”,就容易对他人的手势产生误解,进而影响对整个人的判断。
![]()
奈杜在接受采访时提到:“黑人与白人手势和说话方式不同,这很正常,但很多时候,人们会把‘不同’当成‘不好’,比如觉得黑人手势多是‘浮夸’,白人手势少是‘傲慢’。
其实,只要花点时间想想背后的文化原因,就能明白这些差异只是身份的自然流露。”
从实际沟通来看,要跨越这种差异并不难。
首先,要保持 “觉察意识”,意识到手势差异可能与种族文化有关,而非个人性格问题,其次,主动 “换位思考”,尝试从对方的文化背景理解其肢体语言。
![]()
比如黑人多手势是 “热情”,白人少手势是 “专注”,最后,遇到困惑时 “温和询问”,比如 “你说话时常用手势,是不是觉得这样更能表达想法呀?”,
而非直接下判断,当人们不再用 “自己的标准” 衡量他人的手势,跨种族沟通才能真正实现 “顺畅且深入”。
结语
2025 年 10 月杜克大学发表的这项研究,为理解跨种族沟通提供了新的视角,手势不只是 “双手的动作”,更是 “无声的文化自白”。
它打破了人们对肢体语言的固有认知,让大家意识到,那些看似 “习惯” 的行为背后,藏着深厚的种族文化基因。
![]()
对个人而言,了解手势与种族认同的关联,能减少跨种族互动中的误解,让沟通更和谐,对社会而言,这种认知有助于促进不同种族群体间的理解与包容,减少因文化差异引发的矛盾。
未来,若能将这一研究成果应用到跨文化交流培训、教育等领域,或许能为构建更包容的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毕竟,真正的沟通,始于对 “差异” 的理解与尊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