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刊实习记者 李杨湄可 摄
![]()
一、香港城市空间的历史格局
香港自1842年开埠以来,整个经济活动集中在维多利亚港两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人当年先后占领的是香港岛和九龙,最后英国在1898年又向清政府租借了新界,形成了今天香港的三个部分。这样的历史原因导致今天香港的主要经济、功能、活动区域,都集中在港岛北岸和九龙南边的位置,其实就是在维多利亚港两岸的狭长区域,这个区域集中了香港优质的就业机会和主要的经济活动。新界北部对香港意味着什么呢?过去我们把它视为远郊区,即香港的边陲地区。北部都会区的开发是香港开埠以来,整个城市空间最大的一个革命性变化,创造了香港的第二个都市中心。我曾在报纸上发表公开文章,把香港未来的格局形容成“北创科,南金融”,就是在香港整体的空间布局打造两个都市核心区,南面港岛的核心产业是金融,北部都会区的核心产业是创新科技。通过两个都市核心区,改变香港开埠一百八十多年来的城市格局,也使得香港和大湾区城市能够有更紧密的联系。
二、香港北部都会区的重大意义
一是引入深圳和大湾区资源来发展北部都会区,把北部都会区作为推动香港融入和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平台。过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主要强调横琴、前海、南沙、河套四大合作平台。2025年初,中央港澳办夏宝龙主任出席全国港澳研究会研讨会时,首次将北部都会区与上述平台并列提出,指出这些平台都是在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能够发挥“一国两制”优势的重要区域。
这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意义,表明北部都会区不应是香港自己关起门来做的一个土地发展项目,也不是在香港的北部建多几个新市镇。更重要的是,北部都会区要用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充分吸纳内地的市场和技术,发挥好两制下各自的优势,实现良好的“化学反应”。夏宝龙主任还于今年2月8日至10日南下考察深圳前海和位于北部都会区的河套,足以彰显北部都会区在定位上,已经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平台之一。
二是用好北部都会区壮大香港创科等新产业,为香港的经济塑造新动能,并协助国家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科技领域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国家的科技发展需要突破外部封锁。在这个过程中,香港可以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在吸纳企业、人才等软性科技资源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三是将北部都会区发展成香港的第二个都市中心,创造更多优质就业机会,改变经济活动集中在维港两岸狭长地带的发展格局,推动香港区域发展更平衡,发展成果得到更广泛共享。如果北都能够发展成为香港第二个都市中心,将有望改变现在香港数十万新界居民每天“钟摆式”跨区到九龙、港岛上班的模式,推动城市更加宜居宜业。
三、当前北部都会区规划和开发的三大问题
一是当前建设发展的速度难以跟上国际科技产业的变化步伐。当前政府的规划、环评、收地等行政程序较为繁琐。以香港正在建设的古洞北/粉岭北、洪水桥、元朗南等发展项目为例,从政府公布选址到首批住户迁入,耗时均需十余年。如果北部都会区规划中的新发展区同样按照这个模式和速度进行开发建设,包括仍未划定进行实质规划和土地征收的坪輋/打鼓岭和流浮山等地,恐怕整个北部都会区真正建设起来需要三、四十年以后,甚至更长的时间。
二是产业发展是北部都会区成败的关键,但现有产业导入机制不足。现有的产业导入机制,缺乏创科企业深度参与,仍延续过去“建楼招租”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同时,现有规划仍倾向于按新市镇模式发展,特别是在北部都会区就业职位的规划上考虑不足。
按照现有的香港各区域就业职位和居住人口(即通常说的职住比例)来分析,全港的平均职住比例是0.36,在港岛九龙市区这个比例是0.47,高于全港平均水平。而北部都会区现状(北区+元朗区)的职住比例是0.12,即使按最新的北都规划方案,在建成之后北部都会区的整体职住比例也仅有0.26,尚达不到全港的平均水平。作为一个都会区,其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应该是高于全港的平均水平,如果在建成之后提供的就业机会还明显低于全港平均水平,那就很难称得上是一个都会区,最后的结果其实还是一个传统新市镇的拼盘。因此,未来需避免成为几个新市镇加上一个放大版科学园的拼盘,优化产业导入,创造更多高质素就业岗位。
三是以传统模式开发,政府资金严重不足。以北部都会区最先启动的河套园区为例,河套园区共规划67栋楼,到2025年仅落成3栋楼,预计2029年才能再完成5栋楼的建设。在公共财政压力愈发紧张的背景下,由政府投资,“先盖楼,后招租”的模式难以为继。
四、创新思维推动北都发展的三大建议
一是建设新型产业园区。2025年行政长官《施政报告》提出“加快发展北都”专属法律,为成立园区公司和园区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框架。新型产业园区需要园区公司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积极引入优质企业资源、培育产业生态,可以考虑与海内外战略投资者合作。具体选址可以考虑河套-新田发展区和新界北新发展区。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快在这些区域的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优化产业招商模式。第一,要确定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吸引的具体环节和细分领域。可以考虑针对不同行业成立行业顾问团。行业顾问团应由政府高层亲自出面,邀请业内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组成。第二,要主动开展定向招商引资,锁定细分赛道内全球前五的龙头企业与“隐形冠军”,提供积极政策支持。第三,应为招引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配套,政府应采用“一企一策”模式。围绕目标招引的重点企业,为每个企业都成立一个专门的全流程跨部门服务小组,设立明确的企业招引KPI。
三是工程降本增效提速。首先要优化政务服务,提高行政审批效率。整合政府内部各部门审批要求,设立工程建设单一受理窗口,参考内地政务服务改革经验,以一个窗口受理各项企业审批诉求。
其次要与时俱进完善交通基建标准,打造“新港标”。过去四十年,内地交通基建网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就,累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内地标准在施工标准化、预制件应用、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成熟体系,建设速度和成本控制能力甚至优于传统欧美标准。在此背景下,“港标”可以结合内地成熟的交通基建建造标准、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与香港的监管环境,形成融合内地标准的“新港标”。最后是在确保本地劳工利益的情况下,精准补充北部都会区核心工程建设亟需的劳工。
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未来二三十年最重要的建设发展区域,对香港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和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要以更加创新的思维推动北部都会区建设,努力实现其加速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导入。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
作者: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 方舟 博士 JP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