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来自老牌矿企的收购公告格外引人关注。成立于1978年、见证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半个世纪变迁的国城矿业(000688.SZ),突然抛出31.68亿元现金收购方案,目标直指控股股东国城控股手中的内蒙古国城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城实业”)60%股权。
这并非一场普通的资本交易,而是这家深陷业绩泥潭的老牌矿企,为抢占未来十年战略赛道埋下的关键一子。
但银莕财经注意到,交易双方的关联属性、过半的资金缺口、悬而未决的历史担保问题,以及标的资产两年暴涨82.8%的估值,都让这场重组从诞生之初就裹挟着期待与争议。
31.68亿元收购下的资金缺口
这场收购的核心框架,从一开始就清晰地勾勒出“高溢价”和“高业绩承诺”的特征。
根据公告,国城实业主营业务为有色金属采选,且拥有丰富的高品质钼矿资源。其旗下的大苏计钼矿是国内大型钼金属矿山,资源品质、产能位于全国前列。截至2025年6月30日,该矿保有资源储量合计金属量达131967.74吨,矿石量11347.36万吨,平均品位0.116%。目前,该矿正在办理采矿权变更手续,拟将生产规模由500万吨/年扩大到800万吨/年。
国城实业60%股权的交易对价为31.68亿元,全部以现金支付,而交易对手方正是国城矿业的控股股东国城控股,是典型的关联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
不过,巨额对价面前,国城矿业资金现状捉襟见肘。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仅11.92亿元,不足31.68亿元收购对价的一半,19.76亿元的资金缺口如同一道鸿沟。
为填补缺口,公司选择与哈尔滨银行成都分行签署19.008亿元并购贷款合同,贷款金额恰好占交易价款的60%,贷款期限长达7年(84个月)。虽然这笔贷款能解燃眉之急,却也为公司埋下长期财务压力:按当前5年期以上LPR(3.45%)计算,每年仅利息支出就约6555万元。
巨资收购自然是为了做强业绩。公告明确约定业绩承诺,若交易在2025年度实施完毕,标的公司矿业权资产2025-2027年度扣非后净利润累计不低于17.25亿元。若交易在2026年度实施完毕,则2025-2028年度累计净利润承诺不低于23.68亿元。
换句话说,17.25亿元的承诺额,几乎相当于国城矿业2022-2024年三年净利润总和的1.5倍。
实际上,这次收购并非国城矿业的首次尝试。早在2022年,公司就曾计划收购国城实业100%股权,最终却因其担保争议折戟。彼时公告披露,“国城实业为控股股东在哈尔滨银行成都分行29亿元贷款提供担保,担保解除条件复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如今三年过去,收购重启,收购的股权比例从100%降至60%,但公告中对当年那笔29亿元担保是否已解除、如何解除,语焉不详.
标的估值2年多暴涨83%
当然,高业绩承诺必然对应着高估值。根据公告,国城实业100%股权的估值为52.8亿元,增值率为156.40%。且标的当前估值相较最近一次的交易估值,实现短期内暴涨,引发争议。
时间拉回2023年6月8日,国城控股从五矿信托手中收购国城实业8%股权时,支付价格为2.31亿元,对应国城实业100%股权估值为28.88亿元。短短两年零五个月后,国城实业100%股权估值飙升至52.8亿元,估值暴涨23.92亿元,增幅达82.8%。
国城矿业在公告中试图以“业绩驱动”“产能预期”“资产证券化溢价”解释估值合理性,但每一条理由都难掩争议。
其一,国城实业2024年净利率高达43%,但高度依赖钼价周期。2024年国际钼价同比上涨38%,处于近十年高位。
其二,标的公司拟将采矿产能从500万吨/年扩至800万吨/年,产能提升60%,但采矿权变更审批、扩产资本投入、建设周期、达产时间均存在不确定性。
其三,国城控股2023年以低价从五矿信托购买股权,如今又以A股流动性溢价高价注入上市公司,这场“左手倒右手”的操作,某种程度上让中小股东承担了估值溢价的成本。
尽管估值争议不断,但国城实业手中的大苏计钼矿,确是稀缺资产。在中国金属版图上,钼或许不如铁、铜那般家喻户晓,却是现代工业不可或缺的“隐形脊梁”——高强度合金钢需要它增强韧性,航空航天发动机依赖它抵御高温,核反应堆、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核心部件更是离不开它的支撑。
从全球格局看,钼资源稀缺性显著:全球每年产量不足30万吨,中国虽为第一生产大国,但优质可采资源已逐渐稀缺。而大苏计钼矿拥有1.24亿吨矿石储量,14.48万吨钼金属量,其储量与品位,在国内钼矿中均属前列。
另外,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政策,为资源型企业转型指明方向。2024年《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2025年八部门联合发布的《有色金属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更是明确将钨、锑、稀土、钼等战略性小金属列为“重点发展赛道”。国城矿业的这场收购,正是踩着这波政策东风而为。
举债收购背后的业绩困局
国城矿业不惜举债推进高溢价收购,原因在于其近年来难以摆脱的业绩困局。
2022年,公司营收15.47亿元,同比下滑9.5%,归母净利润1.85亿元,首次显露疲态;2023年,行业周期下行压力加剧,营收进一步跌至11.96亿元,同比降幅扩大至22.7%,归母净利润更是缩水66.17%,仅剩6271.44万元;2024年,局面彻底恶化,营收虽反弹至19.18亿元、同比增长60.37%,但归母净利润却暴跌279.51%,陷入-1.13亿元的亏损泥潭,形成“营收增、利润亏”的背离态势。
即便2025年前三季度出现“回暖”迹象,实现营收17.18亿元,同比增长24.60%;归母净利润4.50亿元,同比激增765.89%。但扣非净利润仍为-2.03亿元,同比下滑446.18%。
![]()
(国城矿业业绩变动情况)
顺便一提,净利润的扭亏,实际来源于一笔大额资产的出售。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8.09亿元的投资收益中,绝大部分来自2025年1月完成的子公司股权交易。公司以16亿元对价向关联方兴业银锡出售控股子公司赤峰宇邦矿业65%股权,扣除相关成本后形成的净收益约7.82亿元。
银莕财经注意到,国城矿业业绩滑坡的核心,源于公司产品结构。长期以来,国城矿业依赖锌精矿、铅精矿、铜精矿等传统有色金属采选业务,缺乏对钨、锑、稀土、钼等战略性矿产的控股布局。
在有色金属行业周期性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传统金属价格的每一次震荡,都会直接冲击公司盈利。2022-2024年,伦敦金属交易所锌价最大跌幅超40%,铅价波动幅度达35%,公司只能在行业低谷中被动承压。
这意味着,对国城矿业而言,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若收购完成且业绩承诺实现,对公司业绩而言,无疑意义重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