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最近热闹得像一场没完没了的街头派对,可惜主角不是欢乐的人群,是政治僵局和半导体争端。
2025年11月提前大选后,荷兰政坛陷入分裂,六六民主党和极右翼自由党各拿26席,但150个总席位中没一个政党过半,组阁谈判拖了又拖。同时,半导体领域爆出风波:2025年9月,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暂时接管安世半导体,导致10月安世停止向中国供应晶圆,全球供应链跟着抖三抖。
![]()
荷兰素来被称作欧洲政治风向标,历史上总能提前预警趋势,比如2002年民粹崛起或2005年欧盟宪法危机。但这次大选碎片化加上外交摇摆,让人不禁怀疑:这个风向标还灵吗?
政坛碎片化:组阁僵局与多元社会的代价
荷兰大选结果一出,政坛立马像打翻的拼图,难找头绪。比例代表制让得票率0.67%的小党也能进议会,但代价是组阁过程慢如蜗牛。
数据显示,近几届政府组阁平均耗时超200天,2025年估计只长不短。各党派在移民政策、气候成本上吵个不停——移民占人口近三成,房价上涨又添了把火,社会多元化反而成了治理绊脚石。
![]()
荷兰统计局报告透露,这种碎片化不是偶然,而是高度民主的副产品。历史上荷兰靠共识政治化解矛盾,可现在连推选“组阁探索人”都费劲。《新华社》评论直言,“荷兰的组阁困境凸显了小国民主的脆弱性”。
欧洲多国如法国、德国也面临类似僵局,但荷兰的敏感性正被内部混乱稀释。政治分裂背后是身份认同危机,第二代移民融入难题成了欧洲社会的缩影。荷兰人自己都嘀咕:59%民众觉得国家方向错了,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被批独断专行。碎片化虽体现民主包容,却暴露效率低下,小国玩转大格局越发吃力。
![]()
半导体拉锯战:小国摇摆中的国际博弈
半导体争端把荷兰推上风口浪尖。荷兰先是限制阿斯麦对华出口光刻机,后又接管安世半导体,结果安世断供晶圆,中方厂线险些停摆。全球供应链应声震荡,单日波动超5%,德国《明镜周刊》骂这是“少见的蠢举”。
荷兰经济依赖半导体产业,占GDP的4%,但政策却跟着美国指挥棒转,削弱了自身经济自主性。历史上荷兰以务实外交著称,如今却在中美间左支右绌。经济大臣卡雷曼斯没和欧洲伙伴通气就行动,引发盟友不满。
![]()
数据佐证了矛盾:59%民众质疑国家方向,企业界抱怨政府短视。荷兰本可凭借开放传统稳坐钓鱼台,却因过度追随大国丢了信誉。这场拉锯战照出小国在全球博弈中的尴尬:想站队又怕烫手,最后里外不是人。
风向标失灵?历史光环与现实褪色
荷兰曾是欧洲政治的预言家,2002年皮姆·富图恩事件预警民粹浪潮,2005年否决欧盟宪法预示一体化怀疑论。但这次大选碎片化和半导体风波让它的光环黯淡。农民公民运动在2023年突破,随后法、德出现类似抗议,说明荷兰仍有预警基因;可如今政坛内耗让它从“引领者”沦为“跟随者”。
![]()
《环球时报》2024年文章指出,“荷兰曾率先反映欧洲气候,但如今内部焦虑使其失去前瞻性”。移民社区矛盾、欧盟信任度跌破50%,这些现实问题拖累了敏感性。
历史上荷兰靠多元化提前嗅到趋势,但现在外交摇摆和治理低效让它失了准头。欧洲整体政治不可预测性加剧,荷兰案例警示小国需重新定位。有行业代表直言“政府应自行收场”,否则碎片化可能传染全欧。
![]()
失灵根源在于荷兰无法平衡内外压力,昔日风向标正飘忽不定。荷兰的困局不只是一国之事,它映射欧洲在全球化中的迷失。大选碎片化和半导体拉锯证明,风向标角色正被内外压力侵蚀。
若荷兰能在组阁中找回共识,外交重归务实,或可重拾预警力;否则欧洲政治将更添变数。
信息来源:“像羊羔一样”跟着美国, “欧洲政治风向标”荷兰怎么了?——环球网2025年11月11日 06:46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