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张添福
通过杂交、诱变、内生真菌育种等技术,创制和筛选草种新材料836份;选育出马铃薯新品种“青薯早1号”“青薯彩1号”“青薯12号”“青薯15号”,以及高产、优质、抗倒伏的油菜杂交种“青杂19号”“青杂20号”“青杂21号”……近年来,青海省在农业科技领域涌现一批创新成果,这背后离不开“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的支撑。
“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是指按照“四个面向”重大要求,围绕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和特色优势产业创新需求,由“帅才科学家”自主设计申报或以政府定向委托方式实施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青海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研究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单年度项目经费支持额度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旨在推动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
破界引智聚力攻坚
自主设计选题,要求“帅才科学家”结合青海省科技创新规划安排部署,在自身研究优势领域基础上开展科研活动。其项目经费实行“包干制”管理,经费科目之间不设比例限制,均可调剂使用。
“相对来说,青海在全国是科研‘小省’。我们针对农村科技领军人才短缺的实际,主动跳出省界和学术‘院墙’,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有影响力的‘帅才科学家’,努力解决农村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这对于青海来说是首创,也是科技计划项目组织方式的重要改革创新点。”青海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副处长杜帅说。
在青海省首批立项的5项农村科技领域“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中,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油菜遗传育种专家王汉中长期在青海开展油菜育种,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则深耕天然草地退化治理和栽培草地植物病害防治等领域。
“‘帅才科学家’不仅在青海有科研基础,还有情怀,有意愿。”杜帅说,项目承担单位吸纳青海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研究,通过协同合作壮大创新团队、集聚科研资源、赋能地方创新发展。
今年,5个“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通过中期评估。项目不仅培育了高水平团队、扩充了创新人才资源,也加速推动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青海省农牧业优势产业创新发展,提升科技资金产出效能。
实现种业自强自立
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是我国“生态大省”,草地面积超5.92亿亩。“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之一、“草种创新及其在草地农业系统中的作用”项目实施以来,南志标团队在青藏高原牧草种质资源收集、新品种(系)选育、种子生产技术研发、微生物产品研制和综合效益评价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南志标团队已收集青藏高原优异牧草种质资源1500余份,通过杂交、诱变、内生真菌育种等技术创制和筛选新材料836份,选育牧草新品种1个,新品系5个。
马铃薯是仅次于水稻、小麦的全球第三大粮食作物。心有所“薯”40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育种专家王舰深知实现马铃薯种业科技自强自立的重要性。
作为“帅才科学家”,王舰带领团队承担的“高原马铃薯育种能力创新体系及种业生产能力提升”项目取得累累硕果:团队选育的“青薯早1号”适合在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水地地膜春季种植,“青薯彩1号”成为青海省登记的第一个彩色马铃薯品种,“青薯12号”呈现高抗晚疫病、丰产性优良特点,“青薯15号”适宜加工鲜食。
2023年,王舰团队选育的“青薯9号”全国种植面积达717万亩,位居全国第一;2024年,全国种植面积达747万亩,继续领跑。“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实施期间,团队组装“青薯9号”染色体级别的基因组,实现复杂性状的遗传机理解析和功能基因挖掘。
油菜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年种植面积约1亿亩,年产菜籽油约500万吨,占国产植物油总量的“半壁江山”。“但随着春油菜产业的发展,大面积推广的品种产量低、抗倒性弱、含油量低,机械化收获损失率也较高。”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研究员杜德志介绍,我国无霜期极短地区仍种植上世纪70年代培育的白菜型油菜,产量较低、品质差,品种选育仍以常规育种技术为主,从亲本选育到品种登记一般需要8—10年。
2022年,“高效春油菜杂交种选育及其种子生产与应用”项目实施以来,杜德志团队选育出高产、优质、抗倒杂交种“青杂19号”“青杂20号”“青杂21号”,培育了世界上首个有限花序油菜杂交品种“青杂有限1号”,扩区登记了“青杂9号”。
创新成果高效转化
“帅才科学家”的创新成果,纷纷走向田间地头、养殖一线,实现高效转化。
前不久,“青杂21号”入选《国家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目录(2025年)》,被列为苗头型品种,是全国仅有的一个春油菜苗头型品种。今年,“青杂”系列油菜杂交种首次通过青海本地海关自主出口蒙古国,在蒙古国推广面积达30万亩。
由王汉中担任“帅才科学家”,开展的“青海省油菜高质高效技术研发及‘三全高效’模式创建与示范”项目,系统揭示了青海高原油菜富集维生素E、有机硒及活性物质的独特规律,建成近3万亩杂交油菜制种基地,建立核心示范区7个,在互助县打造的“三全高效”模式经济社会效益突出。
为了“配好料、养好羊、产好肉、卖好价”,构建藏羊产业闭环式全产业链条发展模式,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的贡献率,青海大学教授侯生珍通过“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藏羊产业提质增效标准化生产体系构建”,建立“牧繁场育”“自繁自育”等养殖模式。
侯生珍说,团队打造青海藏羊生产生态优先化、产业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业链条化、价值高端化、产品品牌化六化典型示范区4个,示范推广母羊368.94万只。其中,示范基地能繁母羊比例达76.17%,年平均繁活率达144.38%,6月龄羔羊活体重与传统养殖相比提高了112%,天然草场载畜量减少了50%,以科学技术支撑了藏羊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帅才科学家”的领军作用,青海以开放聚智打破地域局限,以稳定支持释放人才活力,在农业“芯片”领域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不仅筑牢了青海农业发展根基,更通过全产业链示范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注入澎湃科技动能。
来源:科技日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