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工又一创举,全球首款专业两栖防空导弹车面世。
两栖登陆这事,不是把钢铁拉到岸边就完了,甲板上摆着的不只是一堆器材,船一开就是人的命在上面,过去我们在ZSD‑001上靠兵自己扛红缨‑6顶着走,用得着就抬起来瞄一发,临时能用,碰低慢小无人机和巡飞弹密集来回扰,也就勉强撑一下,持续不了,稳定也差。
这回说重点,不是挂了几枚导弹就算数,是有人车跟着走,有雷达在旁边扫,有行进间开火的本事,这三样拧在一起,伴随式防空这概念才算落地。
外形看照片和披露的料,底盘没去追新鲜花哨的两栖平台,选的是05系列成熟的两栖装甲车来改,脑子清楚,工程上讲求把握得住的东西,05式在水上能跑到二十五公里每小时,速度不算惊人,够用,量产跟维护都不费劲,两栖作战就讲能不能把人和车按计划送上岸,防空车不参加速度比赛,稳稳上去,比数字好看更要紧。
火力这块,多数猜是红旗‑13家族的近程防空导弹,单车带十二枚,导弹加雷达一体化的那辆挂八枚,额外有可升降的搜索加火控雷达,两车搭起来,一辆拦截,一辆探测指示,起一个小圈的对空防护,公开的参数给到搜索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大约五十公里,用不上去当远程预警,护着登陆编队周边够用,给弹炮和短程导弹留出反应的时间窗。
拦截效能这面,红旗‑13归在近程面空防护,射高从几十米打到七千多米,目标范围把固定翼旋翼都覆盖,小型巡航弹和制导弹药也能管住,给出的命中概率,对有人机大于八成,对来袭制导弹药和巡航弹大约七成,这些数字是够参考,不是一招通吃,关键还在拦截阵形和复合拦截的配合,单车的弹量和单发概率决定短时间内能处理多少小目标,遇到密集打击,车与车之间要协同,上层防空接得住。
有人提到海上场景能不能稳定运转,报道里写得明白,发射车和导弹雷达一体化车都具备行进间射击,船在走炮在打,海况和稳像装置会带限制,结合05底盘的适配,能在渡海过程里给伴随防空补上这口,登陆部队在从海到陆的这段脆弱时间,安全面多了一层。
这套把野战伴随防空从士兵肩扛拉升到车载体系,发射车,制导指示车,探测雷达,三个点连起来,探测,指示,拦截,一个闭环,未来夺岛和近海两栖行动,登陆编队的空中生存空间就算实打实地加厚,不靠几个人硬撑,全靠体系把战斗力摆在该在的位置。
视角拉远看一眼,世界上防空车不少,两栖战车也有,真正把由海向陆的伴随式防空系统做成一体,紧密把两栖能力和近程点防空扣紧的案例不多,很多国家两栖行动里更倚重舰载防空和舰空一体能力,登陆分队自己手里的伴随防空常常就是便携导弹加隐蔽机动的临时办法,专门的导弹车雷达车下沉到两栖序列,战术设计往前挪了一格,防空不是等上岸再补,是渡海登岸一路都在。
也别把它往全覆盖的方向去想,05底盘的水上机动有自然的边界,远距离来袭的威胁还是要舰上的和空中力量去接,单车弹量有限,抗饱和的能力要靠分布部署和编组互救,再跟上层防空加电子对抗的体系连起来,实战要过的关多,演训里反复磨雷达发射指挥链的协同,后勤保障和海上维护也要把背后那套配起来,
说到根上,两栖登陆编队有自己的防空伞不再停在口头,成了能操作的战术单元,路线是务实的,把成熟底盘和现役导弹先捆到一起,把可用性和可靠性先打牢,后面再改再迭代,比起高难度但难量产的方案,更快把战场能力拉上来。
拿两个演练里的例子收一下,渡海阶段护低慢小目标,过去靠红缨‑6这种便携导弹补位,靠人的眼和手去顶,费力,持续不上来,陆战纵队已经用车载近程防空,像猛士底盘挂红旗‑13家族的产品,那是陆地编队自己的体系化防空,真能跟着两栖车从海上一路走到陆地的专用体系,之前见得少。
这次把两条线拧到一块,陆基防空的成熟性延续着,又把位置前移到两栖行动最脆弱的时段,态度很清楚,值得肯定,也盯着演训里冒出来的问题和后续的改进方向。
最后留一句,技术不是万能,没有技术更难动起来,两栖登陆这行,活着上岸,后面的夺点稳滩才能接着谈,一辆跟着你,从海上也能开火的防空车,把生存那口,从看运气往靠体系上挪了一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