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了苏-57型战斗机打开弹舱的这一天。
近日,俄罗斯国家技术集团发布了苏-57量产型的正式宣传片,苏-57首席试飞员、俄罗斯空天军试飞英雄、珠海航展大网红谢尔盖·博格丹大爷出镜。当然,最大的亮点并不是我们的博格丹大爷,而是苏-57在视频宣传片中,终于弹舱全开,展示其携带的航空武器,多年疑问终于得到解答。
![]()
毕竟,从苏-57试飞后期开始,关于该机到底有没有弹舱,弹舱到底管不管用,能携带哪些航空武器,就一直是各路军迷关注的焦点。
从公开的视频来看,苏-57的弹舱设计水平究竟如何,能够携带多少航空武器,和我们的弹舱设计水平相比如何呢?
苏-57的弹舱设计就是"扬长避短"的典型产物。从视频中能清楚看到,它采用串联式主弹舱布局,机腹前后排列两个弹舱,这种设计最早能追溯到苏-47"金雕"验证机。
当年苏霍伊设计局在研制五代机时,受限于直通式进气道结构,机身中央翼盒空间被两台AL-41F发动机挤压得十分局促,横向拓展弹舱宽度难度极大。
既然横向走不通,那就换个思路往纵向发展,串联式布局正好利用了机身前后的长度优势,这才有了如今能容纳长尺寸导弹的独特设计。
这种设计的实战价值在武器挂载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视频里单个前主弹舱就携带了2枚Kh-58UShK反辐射导弹,按此推算全机可挂载4枚同类武器。
要知道这种导弹长度超过4.8米,美军F-22的主弹舱根本塞不下这类大型空面武器,最多只能挂JDAM联合直接攻击弹药;F-35A虽然经过对面攻击优化,也只能携带2枚JSM反舰导弹,还装不下AGM-154这类防区外弹药。
苏-57这种"导弹搭载量优势",正是俄罗斯针对现代战场需求的精准定位,在北约防空体系严密的欧洲战场,需要大量反辐射导弹压制敌方雷达站,串联式弹舱恰好满足了这种饱和打击需求。
再看侧弹舱设计,苏-57又玩出了新花样。它没有采用F-22的分离式侧弹舱,也没学歼-20的旋转挂架,而是在机身与机翼边条部位下方设计了两个茧包式弹舱。
每个弹舱可携带1枚R-73/74格斗弹,从视频画面看,这种设计打开速度快,导弹伸出后能迅速锁定目标,在近距离空战中反应更敏捷。
但缺点也很明显,R-73/74导弹已经是服役多年的老型号,性能上不如中美新一代格斗弹,而且茧包式结构对隐身性能有一定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美军《军事观察杂志》会特别关注苏-57在视频中同时挂载外部短程导弹的做法,认为这种组合虽然兼顾了自卫能力,但可能破坏隐身轮廓。
对比中美五代机,就能明白这种设计差异的本质。中美五代机都追求"先敌发现、先敌开火"的制空优势,所以在弹舱设计上优先保证隐身性能和中距弹挂载量。
F-22的菱形机身配合横向主弹舱,能同时携带6枚AIM-120中距弹;歼-20的弹舱布局更紧凑,中距弹携带量与F-22相当,侧弹舱的旋转挂架还解决了格斗弹伸出时的隐身问题。
但苏-57从一开始就没把制空权争夺作为唯一目标,而是强调多用途作战能力,特别是对面打击能力。这种定位差异,直接导致了弹舱设计思路的分道扬镳。
其实这种设计选择也透着无奈。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航空工业体系断层严重,在隐身材料、航电系统等领域与中美存在差距。
如果强行模仿中美设计,既难以达到同等隐身效果,又会牺牲武器挂载能力,反而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困境。不如索性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精做强。
俄罗斯在导弹小型化和发动机推力上有深厚积累,串联式弹舱正好能发挥这些优势,用武器性能弥补隐身方面的不足,形成独特的"非对称优势"。
这种思路在珠海航展上体现得更明显。2024年11月苏-57首次亮相中国航展时,首席试飞员谢尔盖·博格丹驾驶它完成了"旱地拔葱"、连续横滚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当时就有军迷注意到,表演中苏-57的弹舱门启闭流畅,没有出现早期试飞时的卡顿问题。
博格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中国建立了完全自主的航空体系,在五代机上取得的突破令人钦佩。"这番话看似客套,实则暗含着俄罗斯对不同发展路径的认可,中国走的是"均衡发展"道路,俄罗斯则坚持"单点突破",而弹舱设计正是这种差异的具象化体现。
但争议依然存在。有西方媒体质疑,串联式弹舱在同时发射多枚导弹时,可能会出现气流干扰问题;茧包式侧弹舱的隐身性能也不如中美设计。
不过从实战角度看,苏-57的设计已经满足了俄罗斯的核心需求。在2024年俄乌冲突中,俄军就曾用苏-57携带KH-59MK2巡航导弹执行精确打击任务,虽然当时没有公开弹舱细节,但外界推测其串联式弹舱正是这类长尺寸弹药的理想载体。
这种"经过实战检验"的设计,显然比单纯的技术参数更有说服力。
说到底,武器装备设计从来不是"比谁更先进",而是"比谁更适用"。苏-57的弹舱用15年时间证明,它不是中美五代机的"模仿者",而是基于俄罗斯国防需求的"定制款"。
串联式主弹舱保证了对面打击的火力密度,茧包式侧弹舱兼顾了近距格斗的反应速度,这种"攻防一体"的设计,恰好契合了俄罗斯在欧洲战场的作战预案。
当F-22还在纠结如何平衡隐身与载荷,F-35忙着增加多军种适配性时,苏-57已经走出了自己的独特道路,用纵向空间换武器容量,用技术取舍换实战效能,这或许就是它15年磨一剑的真正意义。
如今随着量产型弹舱视频的公开,外界对苏-57的质疑终于烟消云散。
苏-57的弹舱设计或许不是最完美的,但绝对是最适合俄罗斯的。在未来的战场上,这种"不走寻常路"的弹舱设计,必将成为苏-57执行特殊作战任务的秘密武器,也为五代机发展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