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全域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中,“高效办成一件事”“精准普惠服务”“数字美好生活行动”成为最值得关注的关键词。它们指向一个清晰的趋势:智慧城市建设从以城市治理为核心的“政府视角”,转向以民生服务与消费升级为核心的“生活视角”。换言之,新一轮智慧城市不是为了堆叠技术,而是为了让居民的生活更便利、消费更顺畅、服务更可达。
以医疗、养老、教育等民生领域为例,其数字化不仅是服务可及性提升,更是对消费模式与产业结构的直接推动。智慧医疗通过预约诊疗一体化、检验结果互认等方式减少就医等待,让城市家庭一年节省的时间以小时甚至天为单位计;智慧养老通过风险监测与社区服务联动,让条件有限的城市家庭敢于“把老人托付出去”,释放家庭消费潜力;智慧教育从缴费、报名到家庭作业管理的在线化,不仅提升信息透明度,也让教育服务从“线下被动供给”转向“线上可比较、可选择、可评价”,推动教育培训与兴趣消费更加规范和可预期。
此次《行动计划》提出的“数字美好生活行动”,是在国家级数字城市文件中将消费生活作为主要驱动力。数字消费不应仅停留在电商、外卖等传统意义的线上交易,而应全面进入城市空间:从数字化商圈到智慧文旅,从数字化夜经济到基于数据的消费需求预测,从无感支付的交通体系到智能化的公共空间运营。对于城市而言,这意味着要建设的不仅是“可管理的城市”,更是“可消费的城市”。
事实上,一个稳定增长的城市消费体系,越来越依赖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协同能力。例如,城市交通的实时调度、停车位预测、公共出行无感化支付等,直接决定市民是否愿意跨区消费;文旅场景的数字化解说、沉浸式体验与实名票务系统的优化,直接影响城市文娱产业的转化率;城市商圈的数据回流机制,则成为租金定价、业态调整与招商策略优化的重要依据。城市如果没有统一的数据底座,就很难让各类消费场景形成“从洞察到供给再到反馈”的闭环,也难以让消费成为稳定、可持续的增长力。
数字化的作用还体现在“促消费的成本递减”上。对中小商户而言,不需要昂贵的管理系统,只需要基于城市数字底座的轻量化服务即可获得客流分析、库存管理、数字营销等能力;对城市而言,通过数据共享与开放,可以推动形成统一的活动平台、消费场景地图与优惠券体系,提高每一元财政促消费资金的效率。
《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建成50个以上全域数字化转型城市,其意义不仅在于治理现代化,更在于这些城市将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增长试验田”。随着数字化渗透到市民生活的每一天,服务民生与促进消费不再是两个目标,而是同一个逻辑链:让城市更好用,生活更轻松,消费自然就会更活跃。
真正的智慧城市,不是更复杂的系统,而是更顺畅的生活;不是更多的技术,而是更强的消费信心。《行动计划》为中国城市描绘了未来生活方式的雏形,而关键在于,城市能否把数字化从“被看见的建设”变成“被感知的便利”。当数字化不再是平台里的一串指标,而是居民能节省的每一分钟、能体验的每一次顺滑服务、能获得的每一份消费便利时,智慧城市才真正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也才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底气。
肖睿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