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工资到账先转 30% 去定期,剩下的再规划开销。” 刚工作三年的 95 后小林,把存钱当成了每月的固定流程。央行数据显示,2025 年前三季度住户存款增加 12.73 万亿元,9 月单月就新增近 3 万亿元。曾经喊着 “及时行乐” 的年轻人,如今纷纷加入存钱大军,背后藏着三个扎心又真实的原因。
存的不是钱,是 “抗风险的底气”
“以前觉得存钱太老土,直到失业那回才懂有多重要。” 去年被裁员的王姐感慨。她失业前是月光族,花呗还欠着八千多,突然没了收入,房租和生活费瞬间成了难题,最后只能厚着脸皮向父母求助。
现在的人存钱,最先想的是 “应对意外”。疫情之后,“预防性储蓄” 的心态越来越普遍,2022 年四季度就有 61.8% 的居民倾向于 “更多储蓄”,比前一年提高了 10 个百分点。大家渐渐明白,存款就是 “生活的安全垫”:5 万存款能覆盖 3 个月基础开销,10 万足以应对急诊、短期失业等多数突发状况。
老家的张叔更有体会,前年他突发心梗,手术费要 8 万,幸亏平时存了 10 万备用金,没耽误治疗也没借钱。“以前总想着换新车,现在才知道,银行卡里的余额比车标管用多了。”
![]()
投资 “踩坑” 后,存钱成了 “稳妥选择”
“理财亏的钱,还不如老老实实存银行。” 刚赎回理财产品的李阿姨说。2025 年三季度债市震荡,不少理财产品收益下滑,甚至出现亏损,很多人赎回理财把钱转成了存款,这也是 9 月存款大增的原因之一。
前几年大家追捧的 “高收益投资”,现在越来越让人没底。股票波动大,基金常 “破净”,就连曾经稳妥的理财产品,也不再保本。对比之下,存款虽然利息不高,但胜在 “保本保息”,不用担惊受怕看行情。
有数据显示,2023 年初住户部门投向资管产品的资金余额同比下降 2.5%。就像银行柜员小周说的:“经历过理财亏本金,大家才明白,‘落袋为安’比‘赚快钱’靠谱。”
从 “为消费买单” 到 “为自由存钱”
“存够 20 万我就辞职,去学喜欢的摄影。” 设计师小陈的存钱目标很明确。现在的年轻人存钱,不只是为了应急,更是为了 “买选择权”。
以前大家容易被消费主义裹挟,为奶茶、盲盒、溢价品牌花不少钱。现在更多人开始区分 “需要” 和 “想要”:戒掉每天一杯的网红奶茶,每月能省 500 多;不买新款手机,旧的照样用两年。省下来的钱存起来,慢慢攒出 “说不的底气”。
这种 “存钱换自由” 的逻辑,在年轻人中很流行。有了存款,面对不喜欢的工作可以裸辞休息,遇到深造机会能毫不犹豫报名,甚至能支撑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就像有人说的:“存款不是数字,是让你能按自己想法生活的工具。”
![]()
存钱不是 “抠门”,是理性生活方式
不过现在的存钱,早已不是 “省吃俭用” 的老一套,而是有技巧的 “理性储蓄”。
很多人用 “账户四分法” 管理钱:50% 用于日常开销,20% 留作应急备用,20% 用来投资增值,10% 存起来稳健增值。还有人用 “365 存钱法”,每天存 30 元,一年下来也能攒下一万多。
更关键的是 “平衡”:不盲目压缩必要开支,比如健康和技能学习的钱不能省,但会砍掉非刚需消费。就像小林说的:“存钱不是苦行僧,是把钱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其实大家越来越注重存钱,本质是在不确定的生活里,想抓住一点确定的东西。存款能在意外来临时挡住狼狈,能在投资波动时守住本金,更能在想改变时提供底气。
2025 年前三季度 12.73 万亿元的新增存款,不是 “不敢花钱” 的保守,而是 “主动规划” 的清醒。就像那句话说的:“今天存的每一分钱,都在替未来的你,挡住生活的风雨。”
毕竟,手中有粮,心里才能不慌。存钱这件事,从来都不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