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员工,可能每周只需工作一天甚至一小时。”——刘强东在乌镇互联网大会上的预言。 当刘强东站在乌镇的讲台上抛出这个惊人预言时,台下响起的不仅是掌声,还有深刻的怀疑与思考。这位从中关村柜台起家的企业家,如今正带领京东进行一场中国商业史上最大胆的赌注——用300万台机器人、100万台无人车和10万架无人机,重新定义物流的每一个环节。
01
从“人海战术”到“狼族军团”
时间回到2017年,那时的京东正因为庞大的快递员队伍而被业界称为“人力密集型”企业。很少有人能想到,七年后,这家公司会孕育出一支名为“狼族”的机器人军团。
在苏州昆山的智狼仓,《21CBR》记者看到了这场变革的缩影。近500台自研机器人在这座5000平米的仓库中自如运转,它们不再是被动执行指令的机械,而是通过“超脑AI大模型”实时调度的智能体。入库效率提升5-6倍,拣选准确率99.99%——这些数字背后,是刘强东对物流本质的重新思考。
“我们仓库的无人化,从技术角度来讲,早已经实现了。”刘强东的自信有其底气。经过十年技术积累,京东的无人仓已经从概念走向规模化部署。更关键的是,这套系统展现出了惊人的适应性:在SKU繁多、订单复杂的小件商品领域,机器人反而比人工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
02
技术温度:阳澄湖大闸蟹的启示
如果说智狼仓展现的是技术的效率,那么阳澄湖大闸蟹的运输故事,则揭示了技术背后的人文关怀。
在苏州相城区,京东无人车在凌晨三点就开始工作,承担着从揽收点到分拣中心的运输任务。这些配备恒温货箱和避震系统的无人车,不仅解决了大闸蟹运输过程中的保鲜难题,更解放了快递员的生产力。
“以往快递小哥既负责揽收,又要承担运输任务,现在无人车全程接驳,小哥们可更专注打包、贴单等环节。”京东物流大澄路站负责人张俞冬的观察,点出了刘强东技术哲学的核心——技术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要让人从事更有价值的工作。
大闸蟹商家“海易阁”负责人赵若伊的感受更加直观:“以前蟹在运输过程中常有死亡情况,现在几乎零损耗。”技术带来的不仅是效率,更是品质的保证和用户体验的提升。
03
无人配送站:刘强东的“终极赌注”
明年4月,京东将建成全球第一个全无人配送站。在刘强东的描绘中,这不仅仅是一个配送节点,而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上端是无人机,下端是无人配送小车,站内的机械臂负责货物装载,所有环节无缝衔接。
这个愿景的背后,是京东物流过去三年超100亿元的研发投入。对于一家拥有66万一线员工的物流企业而言,这场自动化革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刘强东的解决方案体现了他特有的 pragmatism(实用主义):所有无人机、无人车都采用模块化设计,确保快递员经过简单培训就能转型从事设备监控和维护工作。这种设计不仅降低了技术门槛,更为员工转型留下了缓冲空间。
04
人性与技术的平衡之道
然而,刘强东面临的质疑声从未停止。“每周工作一天”的愿景被许多观察者认为过于乐观。技术可靠性、法规适应性、社会接受度,以及最关键的——员工转型的阵痛,都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但回顾京东的发展历程,刘强东的许多“狂言”最终都变成了现实。从自建物流遭到全网嘲笑,到建成亚洲最智能的物流网络;从被质疑商业模式太重,到成为零售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刘强东的技术观有其独特之处:他既不像纯粹的技术乐观主义者那样盲目崇拜技术,也不像保守派那样抗拒变革。在他的构想中,技术与人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生关系。机器人承担重复性劳动,人类专注于创造性工作;无人设备提升效率,员工享受更短的工作时间。
05
物流未来的中国答案
在全球物流行业都在探索自动化路径的今天,刘强东的“狼族军团”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中国方案:既不盲目追求全自动化而忽视社会影响,也不因就业压力而放缓技术创新的步伐。
京东物流科技负责人的一句话道出了本质:“狼族机器人基于自主协作的‘智慧枢纽’,可以互联互通,协同作战。”这或许正是刘强东技术哲学的最佳注脚——单个机器的智能只是基础,系统性的协同才是未来。
站在2025年的门槛上,刘强东的无人化愿景正在加速实现。昆山园区近一半的单量由机器人处理,阳澄湖的无人机航线稳定运行,全无人配送站的建设进入倒计时。
这场由“狼族”机器人引领的物流革命,其意义或许远超物流行业本身。它正在回答一个更宏大的问题:在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企业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员工如何与技术共生?效率如何与人性共融?
刘强东的答案很明确:技术应该让人活得更像人,而不是活得更像机器。如果有一天,京东的员工真的只需要每周工作一天,那不是因为机器取代了人,而是因为机器让人得以回归人的本质——思考、创造、享受生活。
在这个意义上,刘强东的“狼族革命”,既是一场技术革新,也是一场人文实验。它的成败,将定义中国企业在智能时代的模样。
梅兰芳文化会客厅·外滩T3空间,是大更新时代由金砖财经发起,联合梅兰芳文化研究院等多家机构共同打造的场景化交易平台。金砖财经将十余年的品牌积淀汇聚于此,聚焦“资本、资产、梅兰芳IP及创意运营”三大领域,提供“场景+流量+工具”价值服务。
梅兰芳文化研究院由梅兰芳先生曾孙梅玮任院长,隶属于梅兰芳文化集团。目前,梅兰芳文化集团拥有梅兰芳48大项近500个小项的注册商标。拥有幼儿园、书画院、酱香白酒、彩妆等产品。正在落地梅兰芳小剧场、梅府茶叙等空间场景。
合作咨询请联系金砖财经团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