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晨曦初现的青藏高原一样,两架低调的灰色涂装的飞翼无人机,在日喀则机场的跑道上一声不响的滑行升空,连最先进的雷达都难以在屏幕上捕捉到它们的踪迹,就如同那一夜的暗夜中一声不响的掠过的幽灵一样,充满了无限的神秘感和不可捉摸的力量。
![]()
随着中国空军的成立76周年纪念日的到来,“攻击-11”这款中国自主的隐身无人机的实战部署场景也悄悄的官宣了,表明了中国的无人机在逐步的走向了实战化的转变,具有了较强的实战实力的无人机将会是未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随之而来也将会有无人机的应用将会更加的广泛和深入。
作为全球首款正式列装的飞翼布局隐身无人机,它的出现不仅让中国在无人作战领域拿下“世界第一”,更意味着现代空战的规则正被彻底颠覆。
其翼身融合的设计搭配纳米隐身涂层,雷达反射截面仅相当于一只飞虫,进气道和喷口经过特殊处理,能有效规避红外探测。它不需要飞行员驾驶,却能携带2吨弹药,潜入敌方防空网络深处,对指挥中心、雷达站等高价值目标实施“斩首”。
![]()
更关键的是,它不再单打独斗——歼-20双座版(歼-20S)作为“空中大脑”,可同时指挥2-3架攻击-11组成隐身编队。基于前者的后座飞行员的精准的无人机群的操控,不仅实现了对目标的高效的侦察,也将其作为诱敌的“诱饵”,为主战机的打击创造了有利的战机群的协同作战的条件。
凭借将“有人机”作为“A锁”的先期打击机,既能有效的打破了对方的防空阵地,又能为“B射”的无人机的有效的空中加油、空中推进、空中拦截等提供了极好的机动环境,从而为“C导”无人机的高精度的导弹打击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借助其出色的隐身能力,歼-20先行地将目标锁定在了其所处的安全的空域中,而其它的歼-16则在其所处的相对的安全的空域中发射了导弹,并通过空警-500的中继制导的作用,形成了从空中到空中的一道无缝的杀伤链,极大的提高了对目标的打击效能和打击的可靠性。
![]()
如美军的推演所示,一旦出现此类的体系化的攻击,传统的防空系统的拦截成功率就不那么可靠了,其拦截的成功率直线下降,甚至一落千丈,从以往的98%直降至37%!
而攻击-11的加入,让这一战术如虎添翼:无人机可先于有人机突防,充当“隐身哨兵”,甚至直接发动蜂群式饱和攻击。
如同我们对其所做的类比一样,美军也早就有了相似的计划,仅因其尚未付诸实践而已。X-47B舰载无人机曾引发关注,却始终停留在试验阶段;其“协同作战飞机”(CCA)项目追求低成本消耗型无人机,与攻击-11的“可回收、多任务”定位形成鲜明对比。
更让美方压力倍增的是,攻击-11的舰载版“攻击-21”已适配福建舰与076两栖攻击舰,折叠机翼和强化起落架使其能在航母上起降,作战半径延伸至2000公里,足以覆盖关键海域。美媒坦言,中国在无人机舰载化领域“已实现领跑”。
![]()
这场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中国军工的务实创新。攻击-11的飞翼布局为新一代隐身轰炸机验证了气动与材料技术;而其高原部署经验,更是直接转化为应对复杂战场环境的实战能力。
相比之下,美军仍陷于“有人战机崇拜”,将大量预算投入F-35升级,却在蜂群无人机等新兴赛道上落后。
一位美国专家在《国家利益》撰文称:“西方国防工业出现了方向性误判,我们必须向中国学习蜂群战术。”
随着歼-20S的问世,未来空战的形态已初现端倪,它不仅能与隐身的无人机群如影随形地互相掩护和配合,而且通过预警机、电子战飞机等与之相结合的网络的数据链的实时的共享信息,将人工智能的战机通过毫秒的时间内分配出最优的目标,对敌人形成全方位的包抄、堵截、突破的战略形势,对于将来空战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
从单一的“硬碾压”向通过有机的协同联动使各个装备的独特之处都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形成一道“无坚不摧”的攻势的“体系对抗”推进了了。当美军的兵棋推演屡次显示“航母沉没、盟友覆灭”时,中国隐身无人机的高原巡航,已然成为新时代空战最有力的宣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