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程浏可
“妈妈,空调调高1度能省多少电?”“爸爸,今天我们骑共享单车去书屋吧!”这些充满童真的对话,正出现在上海市宝山区的千家万户。2025年,宝山区妇联积极推动绿色低碳生活成为家庭文明新风尚,通过每月一次的“绿色低碳生活家庭行动日”开展“家+书屋”主题巡演活动,增强广大家庭对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认知、行为养成。将“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任务落实到上海市妇联倡导的“美丽中国·家庭绿色行动”中。
低碳生活成为家庭新时尚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提出,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我们要把政策变成家庭能听懂、愿意玩的故事。”宝山区妇联副主席杨艳说。宝山区妇联当起政策“翻译官”,联手12个街镇,把“绿色低碳”的大概念拆解成12个月的家庭生活“绿”系列主题——1月吴淞街道“绿郁阳台”播种春天,2月罗泾镇“绿树新风”移风易俗,3月友谊路街道结合世界水日“绿倡节水”,4月罗店镇“绿护家园”结合“地球日”保护土地,5月淞南镇“绿品生态”解锁节电秘籍……每个主题都紧扣政策要点,又自带烟火气。
绿色低碳是上海宝山区“一地两区”战略中“全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样板区”的核心目标,宝山区妇联从“家庭”出发倡导低碳,吸引全区21个委办局踊跃参与。区妇联与各部门合作共建,将“简单宣传”转化为“艺术创作”。区纪委监委用情景剧倡导移风易俗,区发展改革委的阿卡贝拉小合唱和诗朗诵多角度演绎家庭生活场景的节电方法,区公安分局把防范网络安全排成小品……有趣又有料的活动让家庭每个月都有新期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
“通过每月活动切入绿色转型、节能减碳、垃圾分类等重点任务,妇联工作实现了与区域战略的‘同频共振’。”杨艳感到妇联正从传统的“娘家人”变身为“战略合伙人”,在超大城市治理中展现出不可替代的巾帼力量。
“家+书屋”为基层治理注入新活力
在宝山,“家+书屋”的概念早已不仅仅是安静的书斋,更是绿色生活“主题巡演”。张庙街道把垃圾分类知识编成“三句半”,在“家+书屋”主题巡演舞台引来全场跟唱;杨行镇的情景剧《家门口的“瓶子菜园”》让参与种菜、敬老爱幼成为邻里新时尚;皮影戏《小白鹤的塑料冒险》让孩子们深刻记住了“一只塑料袋分解需要500年”。
这些创意让“家+书屋”成了低碳生活的“体验馆”、政策的“演绎场”。
“今天和奶奶用淘米水浇花了,她说我是‘低碳小先生’,这大概就是我家的新家风吧!”在“家+书屋”的先行带动下,绿色低碳成为新时代的家风家教。
在“家+书屋”主题巡演中,孩子们用画笔畅想心中的美丽家园,父母在碳普惠平台对比节能积分,祖辈讲述着物资匮乏年代的光盘节粮故事……这些日常片段编织出一幅绿色低碳生活的新图景。
更妙的是,“家+书屋”主题巡演同时接入了政府、市场、家庭三方资源。“碳普惠”企业来这里摆摊,回收企业在这里捐赠,绿色产业在这里讲解,家庭达人在这里展示——书屋成了基层治理的“USB接口”,实现“零成本运营、高效益产出”,体现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智慧。
推动绿色理念入心入行
宝山区妇联不断创新传播模式,力求让绿色理念入心入行——把指导手册设计成“种子卡片”,引导广大家庭二次学习;PK赛让邻里在“较劲儿”中实现低碳生活;环保魔术秀让孩子成为家庭“低碳监督员”……这些时尚玩法,让低碳生活从“负担”变成潮流,从任务变成乐趣。
令人惊喜的是,区绿容局多年打造的120多个街头绿色小品已经成为亲子家庭周末“绿途行”的打卡点,区农委的优质水稻研发被做成《水稻的前世今生》科普故事在书屋讲述。依托多模式“种草”,绿色低碳生活的家风家教理念无声浸润。
经过一年的实践,宝山的探索结出硕果。不仅滚雪球式培育了“N+”绿色低碳生活家庭表达场景,更形成了可复制的治理经验。“碳普惠”家庭碳积分、“绿途行”地图等推广机制,让低碳成为“可量化、可比较”的社交资本。通过“绿色家庭故事”分享、“最美阳台”评选,将绿色理念升华为家庭荣誉感。最重要的是,“家+书屋”作为最小治理单元,成功破解了政策传达“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从行为改变到文化认同再到治理创新的“涟漪效应”,让绿色家风成为城市温暖的底色。
来源:中国妇女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