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历九月二十四,时序悄然滑入浅冬的门槛。告别了深秋的层林尽染,天地间多了几分清冽与沉静,风过枝头,卷起最后几片残留的枯叶,却也捎来了冬日的第一缕问候。古人云“霜降始寒,立冬近矣”,此时寒意渐浓,添衣保暖便成了寻常日子里最质朴的关怀,而藏在各地风土人情中的暖意,更让这浅冬初临的日子满是烟火与诗意。
![]()
在北方的京城,九月廿四的街头已能瞥见冬的端倪。老北京人讲究“冬储秋藏”,这时候的胡同里,总能看到大爷大妈们晾晒着过冬的大白菜,码得整整齐齐的菜棵上还带着晨露,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菜香。什刹海旁的茶馆里,暖壶里的茉莉花茶咕嘟作响,茶客们围坐在一起,听着评书艺人讲一段《三国》,指尖摩挲着温热的茶碗,闲话间便把寒意驱散。孩子们则盼着早点穿上奶奶做的棉鞋,鞋底纳得密密麻麻,踩在落叶上“咯吱”作响,那是属于北方孩子的冬日序曲。
![]()
江南的九月廿四,却还带着几分秋的余韵。苏州的拙政园里,残荷听雨,红枫未谢,园林深处的亭台楼阁被薄雾笼罩,恍若仙境。当地人家会在这一天采摘最后的桂花,和着新米酿成桂花酒,酒液澄澈,香气馥郁。老苏州们喜欢坐在临水的窗下,泡一杯雨前龙井,就着刚蒸好的桂花糕,看着河面上缓缓划过的乌篷船,船娘的吴侬软语伴着摇橹声,温柔了整个浅冬。她们则会用桂花花瓣缝制香包,送给亲友,愿这清甜的香气能护得一方平安。
![]()
岭南的九月廿四,气候依旧温和。广州的早茶店里,人声鼎沸,虾饺、烧卖、叉烧包热气腾腾,老广们慢悠悠地品着茶,聊着家常,丝毫不见冬日的萧瑟。街头巷尾的凉茶铺依旧热闹,掌柜的麻利地舀出清热祛湿的凉茶,递给往来的行人,这是岭南人顺应时节的智慧。而在潮汕地区,家家户户会做“冬节圆”的前身——糯米糍,软糯的外皮裹着花生碎和白糖,咬一口甜香四溢,长辈们说,吃了这糯米糍,整个冬天都能暖暖的。
西南的川渝之地,九月廿四的寒意被一碗热辣的火锅驱散。重庆的火锅店外排起了长队,红汤锅底咕嘟冒泡,毛肚、鸭肠在锅中七上八下,蘸着香油蒜泥,一口下去,浑身都热了起来。成都的宽窄巷子里,盖碗茶的茶香与火锅的麻辣香交织在一起,掏耳朵的师傅戴着老花镜,手法娴熟地为客人服务,引得阵阵惬意的叹息。当地人说,浅冬的日子,就该这般热热闹闹,才不负时光馈赠。
![]()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孔融的这句名言,道尽了时光的匆匆。浅冬初临的九月二十四,是过去与未来的衔接点,它提醒我们,不必为逝去的秋日感伤,更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分温暖。正如这世间的美好,从来都藏在寻常的日子里:是家人递来的一件棉衣,是朋友送来的一杯热茶,是各地风土中沉淀的生活智慧,是人们对岁月的敬畏与热爱。
![]()
今日农历九月二十四,浅冬已至,天寒添衣。愿你能裹紧衣衫,也能裹住满心温暖;愿你在冬日的沉静中,沉淀过往,积蓄力量;愿你三餐暖腹,四季安然,平安喜乐常伴左右;愿你不负时光,不负自己,在这浅冬的日子里,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与诗意。往后余生,愿冬有暖阳,夏有清风,岁岁长安,万事顺意。
祝你冬安❄️,顺意!
请点个关注,点个小❤️,祝您幸福快乐,谢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