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
1936 年的一张合影定格了钱学森的青年风华,彼时他与顶尖同窗齐聚异国,前路似有无限可能,但他为何甘愿放弃美国荣华,历经五年软禁也要归国?这位温润书生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家国执念,又如何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铸就航天传奇?
![]()
1936年钱学森和同窗出游的合影,当时他刚到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不久,科研之路才起步,和同学们的这场相聚,成了难得的轻松时刻。
镜头里的他穿着当时流行的学生装,面容清秀得,眼神不锐利却有光,嘴角噙着淡笑,没有后来科研大家的严肃,满是青年的舒展,这种气质不是刻意装出来的,是书香世家浸养的结果。
合影里的其他人也不是路人甲,站在旁边的张光斗,后来成了清华大学副校长,水利领域的泰斗,还有徐芝纶,日后戴上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头衔,那年代的优秀青年凑在一起,连合影都透着“群星闪耀”的劲儿。
![]()
这张照片没记录什么重大事件,却让大众看到科学家的另一面,不是只会埋首实验室的书呆子,青年时也有这般风华,放到今天,单看颜值气质,他也能凭这张照片“出圈”。
更难得的是照片背后的时代感,1936年的中国正处在动荡边缘,这些青年却在异国求学积蓄力量,他们脸上的从容,不是不知前路艰难,是心里装着对未来的底气,这种精气神比颜值更动人。
现在再看这张照片,会发现它藏着一种传承,这群青年后来各自在领域里发光,撑起了国家建设的一片天,钱学森的气质里,早就藏着他一生的底色,温润之下是改天换地的力量。
![]()
那张合影里的青年,后来在美国成了顶尖科学家,却在新中国成立时铁了心要回来,很多人不解,美国的洋房、高薪、顶尖实验室,哪样不是别人求之不得的,他偏要放弃。
这股执拗不是突然冒出来的,他1911年生在上海,父亲教他读书做人,母亲带着他玩心算游戏,从小就打下了好底子,后来在上海读大学,亲眼见了日军的暴行,心里就扎下了“要让国家强起来”的根。
他从交通大学毕业后,接着赴美留学,跟着名师冯·卡门搞研究,连“卡门-钱学森公式”都搞出来了,按说该在国外安享荣华,可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一传来,他立马就开始办回国手续。
![]()
美国方面哪肯放他走,又是给高官厚禄,又是软禁监视,一扣就是五年,那段日子不好过,他却没松过劲,他将求救信写在一张小香烟纸上,然后夹在写给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的家信中寄出,国家那边也没放弃,反复交涉,终于把他接了回来。
登船的时候他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要帮中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日子,搁现在看,这不是空喊口号,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大多揣着这样的家国情怀,个人荣辱早就和国家命运绑在了一起。
他这一路回国,拼的不是运气,是骨子里的韧劲,从上海的热血青年,到美国的顶尖学者,再到冲破阻碍的归国人,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那份对祖国的赤诚。
![]()
支撑钱学森走过那段艰难岁月的,除了报国心,还有个重要的人就是蒋英,这两人的缘分,早在上辈子就结下了,蒋英是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女儿,金庸的表姐,小时候还被过继到钱家,改名叫“钱学英”。
后来两人各自出国求学,多年没见,1947年重逢后,钱学森急着求婚,直愣愣地说“现在就跟我去美国”,蒋英被他的真诚打动,没多久就在上海成了亲,婚后家里的事,基本都是蒋英扛着。
![]()
蒋英可不是普通的家庭主妇,她是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在国际比赛上拿过奖,金庸都夸她歌声震屋瓦,为了支持钱学森,她放弃了自己热爱的舞台,转去搞音乐教育。
有意思的是,这位大科学家的科研灵感,不少都来自妻子的音乐,钱学森后来总说,遇到难题想不通的时候,听蒋英唱首歌,思路就打开了,艺术和科学,在他们俩身上真就融到了一起。
钱学森被软禁那五年,夫妻俩就靠演奏音乐排遣烦闷,回国后钱学森搞导弹总“失踪”,蒋英急得去找国防部“索夫”,等到钱学森拿国家大奖时,当着所有人的面感谢妻子,说她让自己想问题更活泛。
![]()
他们俩的故事,不是简单的才子配佳人,是两个优秀的人,各自发光又彼此照亮,科学给了艺术底气,艺术给了科学灵气,这样的感情才最长久。
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没歇口气就扎进了戈壁滩,那时候咱们搞航天,真就是一穷二白,连见过导弹的人都没几个,有人问他能不能搞出来,他反问:“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
他当起了“总教头”,自己写教材《导弹概论》,给一群年轻人讲课,字迹工工整整,公式推导清清楚楚,连英文单词译文都要和学生商量着定,听课的人都说,钱老的课听得过瘾,深入浅出,全是干货。
苏联给了两枚导弹,大家都当宝贝,他却拍板拆开当教学弹,让年轻人对着实物琢磨,仿制“东风一号”的时候,条件差到极点,他带着团队风餐露宿,硬是把导弹搞了出来。
![]()
不光搞仿制,他还敢自主设计,“两弹”结合试验、第一颗人造卫星,哪样都离不开他的统筹规划,他还提出了“总体设计部”制度,把乱糟糟的科研流程理顺了,这个制度至今还在用。
更厉害的是他的眼光,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要搞卫星导航、激光航天应用,还规范了“航天”“航天员”这些名词,放在当时,这些想法简直像天方夜谭,可现在全都实现了。
![]()
他常说搞导弹靠的是一群人,不是一两个科学家,所以他倾尽全力培养人才,把一支零基础的队伍“拔”成了航天铁军,中国航天能有今天的成就,最早的那块基石,就是他亲手铺下的。
1936年的合影定格了钱学森的青年风华,而他用一生诠释了温润外表下的赤诚与力量,从冲破阻碍归国,到与蒋英的灵魂相契,再到奠基中国航天,他让我们看到科学家的多元模样,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
他留下的不仅是导弹卫星,更是“为国铸剑”的精神传承,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脊梁,永远值得我们敬仰。
参考资料:
南方日报——钱学森与夫人蒋英:一部“真实版的偶像剧” 2009-11-06
![]()
澎湃新闻——钱学森诞辰112周年丨哪些瞬间触动你我心弦 2023-12-11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