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上午10点14分,G169次高铁列车驶离天津南站。发车不久,一则紧急广播划破了车厢的宁静:“列车现在广播寻医,有哪位旅客是医务工作者,请速到3号车厢!”
在13号车厢的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副主任汪晓敏,闻讯后没有犹豫,第一时间起身,一路小跑着朝3号车厢赶去。他快步穿过十节车厢,抵达现场时,只见一名中年男子正痛苦地瘫坐在座位上,双手紧捂胸口,脸色苍白,嘴唇发绀,额头上布满豆大的汗珠,一旁的随行人员神色十分焦急。
![]()
(左一为汪晓敏)
![]()
“您好,怎么不舒服,我是心内科医生。”汪晓敏迅速上前检查。此时,同在车上的医务处副主任任妙丹、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季敬伟也闻讯赶来帮忙。结合患者李先生(化名)明显的胸痛症状、大汗淋漓的状态以及自述的糖尿病病史,汪晓敏的心中立刻拉响了警报:“高度怀疑是急性心肌梗死!”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硝酸甘油、阿司匹林药物有没有?”危急时刻,听到医护人员需要药物,同车厢的旅客纷纷伸出援手,有人迅速递上了自备的阿司匹林,有人拿出随身携带的速效救心丸。在汪晓敏的指导下,李先生服下了药物,并平卧在座位上休息。片刻后,李先生的胸痛症状有所缓解。
![]()
![]()
(汪晓敏指导李先生用药)
然而,症状的暂时缓解并未让汪晓敏放松警惕。“心梗的可怕在于它的瞬息万变,”他事后回忆,“表面症状好转可能只是假象,血管里的‘炸弹’并未解除。”
![]()
(汪晓敏指导李先生平卧)
必须尽快进行介入手术!此时列车正在高速运行,距离下一站沧州西站还有不到二十分钟。汪晓敏立即与列车工作人员沟通,说明李先生情况的紧急性,建议立即联系沧州西站,呼叫救护车,做好入院手术准备。
10点37分,列车准时停靠沧州西站。此时沧州市的急救人员已在站台上等候。在汪晓敏和同行医护人员的协助下,李先生被稳妥地送下列车,交到急救人员手中。临别前,汪晓敏细心地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李先生的随行人员以便后续沟通。
![]()
![]()
“李先生抵达医院后,我们立即进行了电话对接。”汪晓敏说,“我向接诊医生详细说明了发病经过、初步诊断和已实施的处置措施。他们很快为李先生完成心电图检查,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在电话中,汪晓敏再次向李先生及其陪同人员明确了诊断,并强调了立即手术的必要性。
![]()
心电图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得益于这场无缝衔接的生命接力,李先生在最短时间内被送入手术室,接受了急诊介入手术。据了解,这位本身患有糖尿病、属于心梗高危人群的患者,因救治及时,手术过程顺利,最终转危为安。
当从沧州传来手术顺利的消息时,汪晓敏才彻底松了一口气。那天晚上,他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感悟:“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不完美的自己,去点亮别人刚好暗下来的那一刻。哪怕只是微光,也照路,也照心。”
这束微光,不仅闪耀着陌生旅客的热心援手与铁路、医疗系统的高效协同,更折射出金华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扎实的专业素养。回顾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援,汪晓敏医生道出了急性心梗处置的两个关键:“一是‘快’,必须第一时间准确鉴别诊断,抓住‘黄金救治时间’;二是‘通’,要尽快将患者转运到具备急诊介入手术条件的医院。”他指出,列车上热心旅客提供的阿司匹林和速效救心丸,在急性期症状处理上非常关键,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窗口。
从列车发车到患者平安送医,短短二十三分钟的生死接力,既是一场爱心的汇聚,也是一次专业素养的彰显。疾驰的高铁线上,速度与温度交织,专业与善意同行,共同铸就了一条守护生命的坚实通道。
整理丨宣传统战部
文字丨丁敏
初审丨张丽花
二审丨陈海君
终审丨郭晓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