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资本风暴席卷科技界。2025年11月11日,芯片巨头英伟达股价单日暴跌2.3%,市值蒸发约1431亿美元(折合1.02万亿人民币),创下年内最大单日跌幅纪录。这场震动全球资本市场的异动,揭开AI硬件领域暗流涌动的深层变革。
![]()
资本撤离敲响警钟
日本软银集团清仓抛售成为引爆这场危机的导火索。该集团一举清空所持3210万股英伟达股票,套现58.3亿美元。这一举动被市场解读为资本正在撤离AI硬件领域,转而投向OpenAI等软件生态的重要信号。
与此同时,华尔街正经历明显的资金轮动。尽管道指当日创下历史新高,但资金正从英伟达、AMD等高估值科技股向医疗、金融等低位板块转移。这种资金流向的变化,叠加投资者对AI泡沫的担忧情绪,以及政府停摆结束后的政策套利行为,共同加剧了科技股的波动。
供应链危机与竞争围剿
在资本撤离的背后,英伟达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行业竞争与供应链压力。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的产能分配出现倾斜,苹果公司已锁定其2026年超50%的2纳米芯片产能,这使得英伟达在先进制程供应上陷入被动。尽管CEO黄仁勋要求扩大晶圆供应,但未能获得优先响应。
更严峻的挑战来自竞争对手的强势入局。微软与OpenAI联手研发定制AI芯片,并获博通提供技术支持,这一组合直接挑战英伟达在GPU领域的垄断地位。与此同时,AMD宣布未来3-5年营收年均增速预期达35%,其盘后股价应声飙升9%,进一步分流了市场对英伟达的关注度。
![]()
估值争议与地缘政治风险
当前英伟达市盈率已达54.75倍,远高于五年均值41倍,引发市场对其估值水平的激烈争论。部分机构警告AI硬件存在折旧风险及虚报盈利可能,但黄仁勋坚决反驳泡沫论,强调当前GPU使用率保持100%,与互联网泡沫期的闲置资源有本质区别。
地缘政治因素同样带来不确定性。美国升级芯片出口限制导致英伟达在华市场份额归零,过去两个季度已损失105亿美元收入。此外,墨西哥新莱昂州声称英伟达将投资10亿美元建数据中心,但公司随后发表声明否认进行金融投资,这一插曲引发市场困惑,加剧了投资者的不安情绪。
短期波动与长期博弈
市场目光聚焦于英伟达即将于11月19日公布的季报,其Blackwell芯片订单在未来5个季度5000亿美元的兑现进度,将成为检验市场信心的关键试金石。
这场市值波动已开始产生连锁反应。A股市场的英伟达概念股普遍承压,资金转向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算力替代选项。全球AI芯片竞争呈现白热化态势,谷歌TPU、亚马逊Trainium加速渗透中端市场,而台积电3nm产能排期已至2026年底。
从长远看,AI芯片技术路线分化日益明显:英伟达坚守的GPU路线依赖CUDA生态壁垒,但面临能效比挑战;而微软/OpenAI主导的ASIC路线凭借性价比优势,正获得越来越多云巨头的青睐。
![]()
此次万亿市值蒸发事件,本质上是资本市场对AI硬件估值的一次集中修正。尽管英伟达仍保持着稳固的技术护城河,但如何应对供应链风险、竞争升级与市场情绪分化这三重挑战,将决定其能否继续坐稳AI芯片霸主宝座。投资者在谨慎应对短期波动的同时,更应聚焦于技术落地真实的领域,方能在AI浪潮中把握先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