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福特内部有个专门拆车的小组,把自家Mustang Mach-E和特斯拉Model 3放在一起比较,结果让他们吃了一惊,Mach-E的线束比特斯拉Model 3长出1.6公里,这个问题可不小,线束越长车子就越重,成本也跟着涨,出故障的可能性还更大,每减少一米线,整个供应链都能省点事,但福特没做到这一点,不是技术上做不到,而是思维还停留在过去造车的习惯里。
特斯拉Model 3的线束比Model S减少了将近一半,这不是靠慢慢改进得来的,而是整个架构彻底重新设计的结果,福特这边却还是沿用老方法,把一个零件加上另一个零件,一个ECU连到下一个ECU,直接堆上去就算完事,这种办法在燃油车时代还能应付,现在电动车讲究的是整体集成、结构精简和软件统一控制,福特的工程师仍然用修发动机的那套思路来造电动车,这就造成了技术负债,越积越多。
中国汽车企业发展得快,主要是组织效率高,而不是电池技术强,比亚迪自己负责电池、电控和整车制造,设计时就考虑如何生产,不用反复沟通协调,中国的新兴汽车企业从概念到实际生产,平均比欧美日企业快百分之三十,麦肯锡报告也确认了这个速度优势,他们开会高效,敢于尝试并接受失败,全面使用数字工具,决策流程短,这体现的不是技术领先,而是文化差异和组织基因的不同。
![]()
福特CEO法利最近遇到不少麻烦,Model E部门在2024年损失了51亿美元,过去三年累计亏损达到120亿,可公司还在扩大生产规模,计划在2025年继续增加投入,然而美国电动车市场目前只占整体汽车市场的5%,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大的产能,这些投入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燃油车销售带来的收入,但燃油车的销量一直在下滑,这种靠燃油车补贴电动车的模式难以长期维持,所以福特宣布将在2025年削减14亿美元开支,推迟部分项目推进,实际上就是一边承受亏损一边收缩业务。
法利自己跑去开小米SU7,开了几个月,公开说不想放弃这辆车,一个传统车企的负责人被手机公司造的车打动,他不是冲着性能去开这车,是冲着体验去感受它,小米车的界面、远程升级功能、手机联动服务这些东西福特根本没当回事,他们还在研究怎么让方向盘更稳定,小米已经在考虑把车变成移动的客厅。
福特的问题出在组织上,而不是车本身,它的供应商、流程和认证体系都围绕燃油车建立,现在转向电动车,不只是换个电机的事,而是整个产品定义方式变了,过去竞争靠的是马力大小、扭矩高低和底盘调校,现在比的是软件能力、交付速度和用户生态的构建,福特公司明白这个情况,2025年8月还增加了对电动车的投资,说明他们头脑清醒,可行动还是太慢,跟不上市场的节奏。
其实不只是福特公司,通用汽车和斯特兰蒂斯也在拆开别人的车来研究对手的做法,但公司规模越大,就越难改掉老习惯,福特用的那1.6公里长的线束,看起来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其实是组织多年形成的习惯留下的痕迹,他们不是不想改变,而是实在动不了,流程太复杂,人员太多,大家怕出错,不敢去冒险,这种惯性比什么技术难题都更难突破。
有时候我会想,传统车企真正的对手并不是特斯拉或者小米这样的公司,而是这些企业自己,他们手里有多年积累的经验、充足的资源和成熟的品牌基础,但就是很难真正迈出变革的步子,问题不在技术跟不上,更多是思维没能及时转变,比如纠结线束用多用少这类事,表面看是个工程选择,其实反映出企业的文化惯性,改造一辆车相对简单,但要推动整个组织改变,那真的非常困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