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在江西省九江市共青城生态环境监测站实验室内,工作人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样品上机、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据了解,自2024年11月顺利通过CMA资质首次认定、结束区域环境监测“无资质、靠外委”的历史以来,监测站积极推动资质扩项、能力提升工作,成效明显。2025年8月,监测站完成了CMA资质扩项,监测因子从16项扩充至75项,完成了监测能力提升工作部署安排。
这份亮眼成绩,与两年前站点面临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2022年,共青城区域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几乎一片空白。更棘手的是,受垂改影响,原属地有经验的监测人员被分流至其他单位,队伍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骨干断层、在岗仅两人,一人多岗连轴转成为常态。同时,按照部署,监测站需在2024年完成首次CMA资质认定,作为九江地区最后一批冲刺站点,若逾期,将影响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推进。
面对“基础弱、人手少、任务急”的三重压力,共青城生态环境局聚焦问题靶心,打出“补缺口、强技能、赶进度”的组合拳,在原有工作框架下细化攻坚方案,逐步破解困局。
一是“内部挖潜”补人员缺口,破解“没人干”难题。针对人员不足的核心问题,内部盘活“挖潜力”,从局机关及下属单位筛选4名具备理科基础、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进入监测站,再经过3个月的基础技能培训,快速补充到采样、样品前处理等岗位,初步缓解“一人多岗”的压力。
二是“定制化培养”强技能,破解“不会干”难题。针对人员“新多老少、技能断层”的现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培养模式,安排人员赴九江市生态环境预警应急管控中心跟班学习。同时聘请专业第三方驻站指导,每个老师带教两名新入职人员,重点围绕实验操作规范、仪器维护、数据异常处理等核心环节手把手教学,确保技术传承无断层,逐步提升队伍的实战能力。
二是“挂图作战”赶进度,破解“完不成”难题。为确保2024年如期完成CMA资质首次认定,共青城生态环境局成立专项攻坚小组,实行倒排工期、责任到人,将CMA认定的资料准备、仪器校准、人员考核、现场评审等4个阶段拆解为23项具体任务,明确每项任务的责任人、完成时限,张贴在站内“攻坚进度表”上,实时更新进展;针对人员仍紧张的情况,推行“弹性排班+周末轮值”制度,比如采样人员分两组错峰外出,实验人员分早晚班处理样品,确保从采样到报告编制的全流程“不脱节”。
从曾经的“监测空白+人员荒”,到如今“队伍精干、数据可靠、效能突出”的专业监测站,共青城用3年时间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筑牢了区域环境监测的数据质量根基,为当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供了坚强技术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