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博捏制大型非遗主题面塑
![]()
王博制作的面塑作品
![]()
王博的面塑作品在展会上大受青睐
一缕面香萦绕指尖,见证太原百余载岁月流转;一项非遗技艺跃然掌中,承载太原人的民俗记忆;一代代匠人的坚守,让面塑艺术在时光中绽放光彩。太原传统面塑兴盛于清同治年间,至今已有160多年历史,传承六代。
王博是山西省一级民间艺术家,太原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不仅继承了老一辈艺人的技艺精华,还在配方和捏塑工艺上大胆创新,融合传统与现代雕塑手法,形成“王氏面塑”,让这门指尖上的艺术焕发出新活力,广受好评。2018年,太原传统面塑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9年,王博成为太原传统面塑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儿时童趣种匠心
在王博的记忆里,最初的面塑启蒙来自奶奶的花馍。每逢节庆,奶奶总能捏出枣山、佛手、石榴、燕子等各式造型的花馍。那些带着乡土气息的面塑,虽多是抽象图腾式风格,却在年幼的王博心中埋下了面塑的种子。
真正让王博对面塑着迷的,是文瀛公园里捏面人的老艺人。他们背着“饱经风霜”的木箱,箱里装着五颜六色的面团和各式工具。在他们的指尖,彩色面团转瞬就能变成腾云驾雾的孙悟空、扛钉耙的猪八戒,活灵活现的造型让王博久久难忘。在文瀛公园,王博遇到捏面人的老艺人,能站在一旁细看一两个小时,记下开脸、做眼、身段比例等细节。
长大后的王博,曾做过餐饮、开过网吧,可心中对面塑的热爱从未磨灭。只要有空闲,他就躲进小屋钻研面塑,客厅被工作台与摆件架占去大半,阳台堆满材料,每天练习十几个小时,揉面揉到肩膀发酸,捏制捏到手抽筋。这份执着,为他日后走上面塑传承之路埋下伏笔。
拜师问道精技艺
王博能坚定地将面塑作为事业,离不开父亲的支持。王博出生在一个面塑世家,2006年,当王博表明要全身心投入面塑传承时,父亲全力支持。
深知自学有局限,王博渴望能有师傅指点。在父亲的帮助下,他拜“面人张”张振明老先生为师,学到了不少自学难以领悟的技巧。但他并未满足,又将目光投向京派面塑大师萧占行。萧占行融合西方雕塑美学与漫画风格,能用铁丝搭建骨架制作大型面塑,技艺高超。
2004年,经过多次恳请,王博终于来到萧占行在深圳的工作室学习。在那里,萧大师将捏制水浒一百单八将、关公、钟馗的拿手技艺倾囊相授。
凭借天资与勤奋,王博的技艺日益精湛。他捏出的古代“四大美人”风姿万千,关公横刀立马、须髯飘飘。后来,他频繁参与太原动物园庙会、晋阳湖民俗文化节等展演,30岁出头便赢得“面人王”的美誉,获得太原市第三届晋阳工匠等荣誉。
创新传艺走天下
在传承面塑技艺的道路上,王博从未停下创新的脚步。2013年,受太原市迎泽区非遗档案馆邀请,他用面塑技艺分别展现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老鼠窟元宵”“庙前高跷”,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铁匠巷高跷”。
对于面塑来说,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与竹签上的小面人截然不同。为还原场景,王博没日没夜查资料、找照片、看录像、拜访老艺人。“老鼠窟元宵”因年代久远,无早期照片,他只能从历史文字中寻找灵感,大到场景布局,小到人物服装道具,都力求精准还原;制作高跷面塑时,他反复琢磨平衡点,最终成功呈现“蝎子倒钩”“鹞子翻身”等绝活动作。
这三组作品共有近20个人物,从垂髫稚童到耄耋老人,所有人物都神态各异,整个场景都趣味盎然。王博说:“那段时间,我困了就趴在工作台上眯一会儿,饿了就泡碗方便面,有时候累得连胡子都没时间刮。”近两个月的辛劳,换来了栩栩如生、神态各异的佳作,充分展现了太原的历史文化底蕴与非遗传承的魅力。
王博积极推动面塑艺术走出国门。2011年,他随山西民间艺术家协会赴法属留尼汪圣丹尼斯市参加“关公节”,现场表演搓条、拨花等技艺,捏出的关公像、生肖龙等深受喜爱,带去的成品很快销售一空。2019年,他先后赴埃及参加“一带一路”中国文化年活动、赴斯里兰卡参与“欢乐春节”庙会,还在韩国“山西日”活动中展示了不少原创作品。
王博积极投身面塑推广。他参与太原市“双百工程”非遗进校园活动,在多所学校教授面塑技艺,还走进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让更多人感受面塑魅力。
王博的爱人赵淑霞、弟弟王甫从事糖人、糖画创作,分别是区级和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在,一家人以面塑为核心纽带,将面塑的灵动、糖人的晶莹、糖画的飘逸熔于一炉,指尖流转间,是技艺的互补与共生,更是家人间的理解与默契。在一家人的坚守与携手下,非遗传承绽放出浓郁的市井烟火与文化光彩。
多年来,王博作品屡获殊荣:2010年“神威钟馗”获第八届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2012年“武圣关公”“文圣孔子”摘得第36届国际博物馆日暨山西民俗专题展双金奖;2013年“四大美人”获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美术作品银奖,该作品同年入选《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中国当代民间工艺名家名作选粹》。
如今,47岁的王博仍在为面塑传承探索新路,从研发新原料到设计新造型,始终坚守初心。他说,希望有一天能拥有属于太原传统面塑的更大的舞台,让这门古老技艺被更多人知晓与喜爱。记者 王勇
记忆档案
王博的作品融入了传承与创新,这门古老技艺的文化内涵得以延伸,他突破传统水与粮食糅合的材料局限,融入现代黏土等材质,既保留面塑的温润质感,又赋予其更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从旧时艺人挑担走街的谋生手艺,到如今登上国际舞台的文化名片,太原传统面塑的每一次捏塑、每一次传承,都是对三晋文化的守护与弘扬。那些色彩鲜活、形态生动的面塑作品,在时光流转中,诉说着属于这座城市的文化故事。
来源:太原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